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制度
目的
为确保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可靠性,保证测量数据的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规定了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选型、检验、发放、检定、维修、报废等各环节的控制原则和要求。使监视和测量设备满足生产控制、质量检验、安全管理等测量要求。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量具、仪器仪表、检测设备等。
职责分工
督察部
督察部负责全厂监控设备管理,负责监视设备在日常工作中的正常使用,建立维护、维修保养等记录及台账。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联系厂家维护,电仪车间协助进行故障排查。
设备管理部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档案。包括压力表、气体报警器等强检仪表校验工作,档案内容包括设备采购合同、验收报告、校准报告、维修记录、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等资料。设备档案应妥善保存,便于查询和追溯设备的历史信息。每年根据设备台账和使用情况制定校准计划。校准计划应明确校准设备的名称、编号、校准周期、校准机构等信息,并下发至使用部门。
按照校准计划,在设备校准周期到期前,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将设备送至有资质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对于大型或不便移动的设备,可邀请校准机构到公司现场校准。
校准机构依据国家或国际相关标准对设备进行校准,出具校准报告。校准报告应作为设备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
电仪部门
电仪部门负责仪器仪表的维护维修工作,建立测量设备台账,定期校准并保存记录。建立和健全仪表运行、维护、校验、检修等各种规程和管理制度。特殊仪表的维护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才能进行仪表的维护调校工作。
严格执行仪表设备的定期检查、强制保养制度,搞好计划检修工作。备用仪表应随时处于完好状态。
仪表运行时如发现异常或故障,仪表车间的维护人员应及时进行处理,并对故障现象、原因、处理方法及结果做好记录。
生产部门
?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在日常工作中的正确使用、维护和保养。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电仪部门报告,并协助进行故障排查。
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因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坏或测量数据不准确。
设备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擦拭设备,并做好设备的防护工作,防止灰尘、湿气等对设备造成损害。
设备采购
需求确定
使用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申请,明确设备的名称、型号、测量范围、精度等技术参数,报设备管理部门审核。
供应商选择
设备管理部门根据采购申请,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符合质量要求的供应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考察其生产能力、质量保证体系、售后服务等方面,确保所采购设备的质量可靠。
采购验收
设备到货后,设备管理部门会同使用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进行验收。检查设备的外观、包装是否完好,随机附件、说明书等资料是否齐全。
依据设备的技术参数和合同要求,对设备进行功能性检查和精度测试,确保设备满足使用要求。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报告,办理入库手续。
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使用培训
对于新购置或新员工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设备管理部门或使用部门应组织相应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维护保养要求等,确保操作人员能正确使用设备。
日常使用
操作人员在使用设备前,应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因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坏或测量数据不准确。
设备使用完毕后,应及时清理、擦拭设备,并做好设备的防护工作,防止灰尘、湿气等对设备造成损害。
维护保养
使用部门按照设备维护保养手册的要求,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维护保养工作包括清洁、润滑、紧固、调整等内容,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周期检定
生产部门每年根据规定的检定周期,制订出各部门下一年度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周检计划。
需送外检修的设备由生产部门送省计量院或国家法定计量检测机构进行校准或检定,出具相应的校准或检定证书交生产部门保存。
对于计算机控制点和相应的控制检测用软件,在使用前应进行校准确认,填写校准记录,确认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计算机控制点和控制检测用软件的校准确认周期同步于停产检修。平时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检定有效期内监视和测量设备出现故障或失准,要通知生产部门进行维修,维修完毕经再校验合格后才可使用。
设备的维修与报废
设备维修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使用部门应及时填写设备维修申请单,报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接到申请后,组织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维修。
维修人员在维修设备前,应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确定故障原因。对于简单故障,应及时修复;对于复杂故障,可联系设备供应商或专业维修机构协助维修。
设备维修完成后,维修人员应填写维修记录,记录维修内容、维修结果、更换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