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docx
文件大小:16.9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4.21千字
文档摘要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内容摘要】高中数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使得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心理。如何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我认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继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就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谈谈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供同行教师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效率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高中数学教师立足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富有趣味性或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对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加强此方面重视程度,创设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与带给自身的愉悦感。本文就从以下几点进行具体阐述,旨在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一、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如教师依旧采取灌输式教法开展教学,不仅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还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厌烦心理,认为数学学习十分无趣。更重要的是无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立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正所谓“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许多数学问题,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如果高中数学教师能立足教学内容引入一定的生活元素,并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化的问题,我相信会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以高中数学北师大版《生活中的变量关系》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让学生对函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向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这样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公交车或者私家车为什么总是要加油吗?”学生们纷纷回答道:“因为公交车(私家车)一直在行驶在路上,如果不行驶肯定不会加油。”然后我又向学生说:“那大家能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吗?如两个间的变量关系式如何的?”在我的引導下,大家得知“公交车或私家车的加油次数随着行驶路程的变化而变化。”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我又列举了学生生活中常接触的一些实例,包括时针随着分针的变化而变化、水的蒸发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通过立足学生周围熟悉的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下实际问题,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运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以更好地学习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我认为可以利用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通常情况下,有趣的故事内容会更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继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基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善于立足教学内容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的同时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以高中数学北师大版《简单随机抽样》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以及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便在新课导入环节向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明的妈妈买了三箱苹果,他打开其中一箱给了小明两个,给了小红两个,小明和小红手上的苹果都有一些破皮了,小明妈妈便脑筋急转弯检测了一下这些苹果的质量问题,最后得知其实也没几个坏了,大部分还是好的。你们知道小明妈妈是如何做的吗?”同学们纷纷摇头,这时我便简单向学生说一小明妈妈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大家都觉得小明的妈妈非常聪明。这样,我再引入新课,大家参与性非常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很好。由此,通过运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人的认知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随着错误不断地被摒弃,才能加强对知识的正确认识。由此,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出现问题不可怕,只要教师能有效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就能引领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步。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积极利用学生所犯错误来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