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docx
文件大小:23.9 K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6.72千字
文档摘要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导入新课】

十九岁的苏辙考中进士后,给时任枢密使、掌管全国军权的韩琦写了一封信,他在这封信中写了什么,居然让身居要职的名相为之击节称善?

【学习目的】

1、领会作者文中所体现的“气”与“文”的关系。

2、体会作者不卑不亢的体现技巧。

3、理解并背诵全文。

【学习课文】

一、作者作品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步体现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拜见之意,但在体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切、期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辞恳切,才华毕显。

干谒:有所企图而求见显达的人。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某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某些干谒诗,波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柳永的《望海潮》

二、难点理解

文气: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

养气:就作者而言,指文章作者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

气:指作家的主观气质,体现于文章,即指文章的气势。

三、疏通文意,解读全文

第一段论述自己的文学见解

太尉执事(手下办事的人,表尊重,敬词):辙生(平生)好为(写)文,思之(代词,写文章这件事)至深。认为文者气之所形(形成),然文不可(也许)以学而能,气可以养(修养)而致(获得)。孟子曰:“我善养(培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充塞)乎天地之间,称(相称)其气(浩然之气)之小大。太史公行(走遍)天下,周览(饱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交往,来往),故其文疏荡(洒脱而不拘束),颇(很)有奇气(奇伟之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写)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内心)而溢(洋溢,溢出)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体现)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译: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目前看他的文章,宽敞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因此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莫非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由于他们的气充斥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体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察觉到。

思索:1、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种什么观点?是怎样证明的?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体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到达文章的最高境界。

作者提出观点后,先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

2、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阐明什么问题?

明确: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小结:1、第一段的中心句是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段的重要体现方式是议论,重要论证措施是事实论证。

2、孟子的文章之因此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重要是由于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司马迁之因此其文疏荡,颇有奇气,重要是由于司马迁加强了外在阅历。

3、从文段看作者认为要写好文章关键在于: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深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

第一层

辙生十有(通“又”)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交往,结交)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乡里)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扩大),百氏(诸子百家)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陈旧的东西),局限性以激发其(我,自己)志气。恐遂汩没(沉没、埋没),故决然舍去(离开),求(探求)天下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以知天地之广大。

第二层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尽情欣赏)终南、嵩、华之高(高峻),北顾(看)黄河之奔流(飞跃急流),慨然想见(感慨的想到)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壮丽),与仓廪(粮仓)、府库(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城池(城墙和护城河)、苑囿(猎苑)之富(富丽)且大(广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极其美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宏伟善辩),观其容貌之秀伟(秀美奇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交往),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第三层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为天下第一),天下之所恃(依托)以(以致,因此)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