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的苦,只有当老师的才明白——我的教学之路
最近我彻底陷入了“精神分裂”现场:
一边是劳动比赛课教案改到秃头;
一边是家庭教育现场授课课件做到通宵;一边是家长群里回复消息;
一边是上课、批改作业、排练六一节目……
同事见我这样直摇头:“你不是说不去评高级,这辈子就8档工资退休吗?”
是啊,我也纳闷,当初说躺平的是我,现在把自己折腾得像陀螺的也是我。
一、职称评审就像西天取经
以前总听老教师说评高级要“扒层皮”,还真不是夸张。
翻开评审文件,密密麻麻的要求看得人眼晕:个人荣誉要县级以上,教学竞赛必须一等奖打底,示范课、课题研究、论文缺一不可,好不容易凑齐了材料,还要看学校有没有指标。
就算过了校内筛选,送到教育局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有个同事业绩材料堆得比人高,结果送审都没有通过,真是造化弄人。
我这次报名的两个比赛,从选题策划到磨课试讲,每天忙得像打仗,不想多说一句话。
可刚想放弃,又想起同龄老师都评上高级了,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冒出来了。
二、评上高级的“香”与“痛”
说不想评吧,这高级职称的好处确实诱人。
最实在的就是工资待遇,评上高级后,每月工资能多好几百,公积金、养老金也跟着水涨船高,退休后差距更明显。
但这背后的代价也不小,为了攒够评审材料,一次比赛的付出不仅是时间,还有精力,最后的奖项还不一定有用,心累身体累双重煎熬。
而且评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太折磨人,就算材料完美,也可能因为名额限制被刷下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躺平还是冲刺?成年人的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
现在每天在办公室,我都在两个念头间反复斗争:要不认怂吧,拿着中级职称稳稳退休,下班去练练瑜伽、旅旅游,多潇洒;可又不甘心,总觉得还能再拼一把,万一评上了,职业生涯也算圆满了。
其实仔细想想,评职称就像开盲盒,有人幸运抽中隐藏款,也有人反复踩雷。
关键是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享受教学本身,中级职称也能把课上得风生水起;要是想在专业上更进一步,那就咬牙冲一冲。
无论怎么选,别让自己陷入内耗才是王道。
写在最后
或许我该给自己定个期限,这次比赛全力以赴,成了就继续闯关,败了就潇洒转身。
毕竟人生这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要跑得多远。
职称只是锦上添花。
有,是我幸;无,是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