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课件.ppt
文件大小:1.02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4.42千字
文档摘要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2、标准预防的概念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隔离预防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3、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既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标准预防的基础措施上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微粒隔离)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①洗手②手套③面罩④隔离衣⑤可重复使用的器械⑥医院环境⑦被服⑧职业健康安全⑨隔离

4、标准预防的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4、标准预防的措施:

医务人员应当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手卫生一般洗手:六步洗手法手接触了污染物品后,致病菌可暂居在手上,故应采取措施保证污染不会从手播散出去。考虑到手消毒难以达到100%的效果,故不应以裸手接触污染物品或者污染区域,应戴防护效果肯定的手套,或者使用工具如钳子、镊子、铲子等。常用的消毒剂以酒精为基础,含氯消毒剂对病毒的效果好消毒剂应先倒在手心里,然后再双手搓消毒期间,要保证手是湿的,且要不断揉搓特别要注意手指尖和指甲部的消毒只有消毒时间足够,才可冲洗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一、概述:医务人员在医院中面临着医院感染与职业暴露的危险。不安全输血、不安全注射、针刺伤、锐器伤、外科手术、口腔器械、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诸多因素,使医院内医源性感染日益增多。医院感染与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等问题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及关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生物危害化学危害:抗肿瘤药、消毒制剂物理危害:运动功能性损伤(搬运重物,长时间站立操作)、物理刺激(噪音、高温、紫外线、射线暴露等)心理社会危害:工作压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来自家属和患者的暴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生物性危害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特别是针刺伤和锐器伤。--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性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接触各种感染性体液:痰液、滑膜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腔积液、腹水、羊水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二、职业暴露的概念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各种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者或者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特点1、接触的病原未知2、接触的途径多(1)直接接触(2)间接接触(3)飞沫传播(4)空气传播(5)消化道传播(6)血液、体液传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医务人员常见的医院感染医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血源性感染不安全注射不安全输血针刺伤与锐器伤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1、医务人员常见的医院感染(1)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结核病毒、脑膜炎双球菌)(2)消化道传播(甲肝、戊肝、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3)血液传播(HBV、HCV、HIV、梅毒等)(4)接触传播(流行性角膜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2、医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2002.11~2003.6,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在我国局部地区出现暴发流行。内地诊断SARS病例5326例,其中医务人员1002例。死亡病例中约30%是医务人员。2003.3.26卫生部报告:北京出现10例SARS病例,3人死亡,其中2人是医务人员。卫生部正式公布医务人员感染率为18.38%(天津39.38%、北京25.43%、山西17.64%)。北京医务人员中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