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教育主题班会主讲人:某某老师
目录contents一、溺水事件二、预防溺水知识三、溺水的原因四、防溺水倡议书
溺水事件第一部分
溺水事件一2012年8月的一天,浙江奉化,父子俩游泳,15岁的儿子被泄洪口吸住,父亲及其他人多次下水施救未能成功。事发水域对于父亲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他从孩子上学前就带孩子在这里练习游泳。不料这次遇到水下因排水形成暗流吸力的情况,这从水面上是看不到的。
溺水事件二7月20日,广州番禺区一泳池内发生溺亡事件。有知情人士称,溺水小孩8岁读小学二年级,和小伙伴结伴来泳池游泳,事发时未有成年人陪同照看。
溺水事件三2020年6月26日,在广东惠州一对父母带6岁儿子,在公园水域嬉水游泳,孩子却不幸溺亡,当时妈妈在岸上,爸爸为儿子戴上游泳圈,并且套上了安全绳。父子俩游到离岸边三十多米的江中后,爸爸游离儿子并让妈妈看着孩子,然而孩子独自在江中游动时,从游泳圈以及安全绳中脱出沉入水底。当父母二人发现时,早已无力潜入4米深的水底,父亲在岸边跪地绝望地喊着“儿子”。随后救援队赶到,将小孩打捞上岸但还是没能挽回孩子的生命。
溺水事件四2010年6月8日下午放学后,某小学四年级住校学生覃某(男,11岁)擅自到学校大门前的河边洗衣服,洗完衣服后就跳入河中游泳,不幸溺水身亡。随后,该校六年级几位学生到河边玩,发现一只水桶,里面有洗好的衣物,没见到人,估计有人落水,便跑回学校叫人。闻讯赶到的几位老师,跳入河中搜救,18点将覃某救起。赶来的村医及时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因溺水时间太久,抢救无效而亡。当晚暴雨,无避雨设施,家属将尸体移至临近河边的学校大门前避雨。
预防溺水知识第二部分
溺水时的自救方法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放松全身,让身体飘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遇溺水者救援方法紧急呼救。立即高声呼救,吸引周围人注意。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并联系120急救中心,准确报告位置与情况。安全评估。快速评估现场环境,确保自身安全。避免盲目下水,特别是非专业救援人员。使用救援工具。利用救生设备(如救生圈、竹竿等)抛向溺水者,确保其能抓住并漂浮。保持与溺水者的安全距离,避免被其抓住。
游泳要注意哪些方面必须要多人同行并在老师、教练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呛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溺水?一般发生溺水的地点通常在:游泳池、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等场所。每年夏天都有游泳溺水身亡事故发生。在溺水者当中,有的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有的是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
溺水的原因第三部分
身体突发疾病一些游泳者本身患有潜在疾病,如心脏病、癫痫等,在游泳过程中,疾病突发可能导致溺水。以癫痫患者为例,若在游泳时癫痫发作,患者会突然失去意识,无法控制身体动作,在水中迅速下沉。周围人可能因不了解情况,无法及时做出正确救援。对于心脏病患者,游泳时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症状,导致身体无力,无法维持在水中的正常姿势,进而溺水。
水下环境复杂自然水域的水下环境往往复杂多变,隐藏着诸多危险。例如在河流中,可能存在暗流、漩涡。暗流是指水流在水下形成的一股不易察觉的强劲水流,游泳者一旦进入暗流区域,会被迅速卷入水下深处,难以挣脱。漩涡则是由于水流速度、方向的差异形成的旋转水流,其强大的吸力会将周围物体吸入中心。
跳水姿势不当很多人喜欢跳水,但如果姿势不正确,就会带来严重后果。例如,从高处跳入浅水区,若头部先入水,可能导致颈椎骨折、颅脑损伤等严重伤害,使跳水者瞬间失去意识,沉入水中溺水。即使跳入深水区,若姿势错误,如身体未充分伸展、腿部弯曲不当等,入水时会受到较大冲击力,导致身体失衡,口鼻呛水。
未使用安全设备在水上活动中,安全设备至关重要。比如在划船、皮划艇等活动中,若不穿救生衣,一旦船只翻覆,人会直接落入水中。没有救生衣的浮力支撑,人在水中很难保持漂浮状态,尤其是对于不会游泳或游泳技能不佳的人,会迅速下沉。
防溺水倡议书第四部分
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学校和家庭要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专门就防溺水安全问题进行交流。学校及时向家长传达近期开展的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内容,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家长也要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以及是否存在私自前往危险水域的迹象。通过家校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