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2.docx
文件大小:21.6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4.19千字
文档摘要

一、名词解释

1.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它的任务是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理论语言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具体语言的研究成果。

2.语文学: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解读文言文典籍的需要进行的。由于汉语书面语使用的文字——汉字的特点,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文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传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文学段的规则。它是语言结构的两种根本关系之一。

3.语用学:它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的运用及其形式规律的的学科。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它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等,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

4.音位:根据语音的社会属性所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5.组合关系:语法组合规则即语法结构的规则,即语法单位相互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研究的是语言形式和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涉及具体的言语较集中话语所表达的意义。

6.非音质音位:在语音中,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强、音长也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言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将之称为非音质音位。

7.文字:“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一个的字,一是指语言的视觉符号体系。它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语言系统,有形、音、义三个方面。它还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

8.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也叫“发生学分类法”,是语言分类法之一。它根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分为若干语系,语系之下又按亲属分为若干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是语种。是指根据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9.文白异读:一种语言里面,不同的语言层次包括书面语和口语的层次,包括历史的不同层次,某一时期共同语的存在。

10.语法化: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但是语法化还明确提出了语法化(虚化)是个有等级的序列,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那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的逐渐演化的过程。

二、分析题

1.舌面元音舌位图

2.层次结构分析

3.音节结构分析

4.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分析

三、解答题:(要举例子)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作为符号系统的成员,单个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相近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其语音形式差距很大。反过来,相近的发音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意义完全不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它所属的符号系统,但不能夸大这种任意性,因为它只是在语言符号产生初期起作用,并且只是就单个词或语素的音义结合而言。

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是指从语言现实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对于它所使用的社会来说是强制的。同时,无论在那个时代,哪怕追溯到最古老的时代,语言都是前一时代的遗产,它拒绝一切任意的替代,后来的人们一般只能遵守。

2.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是指,一个语言中的众多符号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共同构成了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言系统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音系层,根据单位的大小逐渐递进的音位、音节、音步等;一层是语法层,有语素、词、短语、小句、句子。语言系统两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成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小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语言里的音位只有几十个,语素的数目则至少有几千。

3.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可以揭示句型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跳出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去考察几个格式之间的关系。句子按表达的语气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每一个句型内部还可以细分为肯定句、主动句等,这些类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变换

变换分析法包括移位、添加、删除和替代等手法,用来显示语义关系相同的句式之间相互沟通的关系。它打破了孤立研究一个个句式的局限,开阔了研究句法的视野。经过这种变换的句子格式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但表示的语义关系是相同的。

变换分析法可以揭示出同一个句式可能表现几种不同的动——名语义,解决句法多义的问题。通过将多种语义关系放在不同的结构中去检验,我们可以观察它们是否有不同的语义关系,从而解决歧义现象。变换分析法还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

4.词义引申

词义引申首先要有现实的基础,就是引申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有联系。其次,现实现象的这种联系怎么被用来作为派生新义的线索。与语言社会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和风俗习惯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语言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有关。

引申大体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转喻的基础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