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语法
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测试题
1.现代广告语中有许多“成语新编”现象,如蚊香广告用“默默无蚊”、感冒药广告用“咳不容缓”、电脑键盘广告用“一键钟情”等等。请你谈谈此类现象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2.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副+名”的组合,例如“副+一般名词”的“很学生、很男人”,“副+抽象名词”的“很青春、特现代”,“副+专有名词”的“很雷锋、很中国”。你对这些语法现象是怎么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3.“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来,并说明各个意思中“跟”的词性。
(1)我跟他都去过。(“跟”是连词)
(2)我曾经跟他去过。(“跟”是介词)
(3)我跟着他去过。(“跟”是动词)
4.有人说:“不学语法,也能说话写文章。”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5.有的书把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有的书则把状态形容词不叫形容词,而叫状态词。因为形容词能受“不、很”的修饰,状态词不能。(如:很白——*很雪白,不白——*不雪白)形容词都能带补语,状态词不能。(如:红得很——*通红得很,白得耀眼——*白茫茫得耀眼)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看法。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6.目前,对叹词、拟声词的看法不一。有的把它们看作实词,有的把它们看作虚词,有的既不把它们归入实词,也不把它们归入虚词,而归入特殊词类。你是怎样看的?请说明理由。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7.怎样认识根据语法特征给词定性归类时必须分清一般规律和特殊现象呢?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8.有人说紧缩句是用单句的形式表达了复句的内容,因而紧缩句是既不同于单句又不同于复句的独立的句子;有人说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因而它是紧缩复句或特殊复句。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9.“语法系统”和“语法学体系”是不是一回事?有人说,目前我们语法学界存在不少意见分歧,语法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是由于语法学家无能,或者是由于语法学家标新立异。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10.名词不能受副词的修饰,可是语言中有“山不山,水不水”、“最前面”、“最底层”、“昨天已经端午节了”、“屋里就小张一个人”之类的说法,应该怎样理解和解释?
此题无标准答案。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11.在语言运用中,“是”的用法十分复杂。试举几个“是”字句,说明“是”的用法。
只要举例正确,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12.“二”和“两”都是数词,它们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13.数目的增减有不同的说法,如数目的增加可以说“增加了多少”,也可以说“增加到多少”;数目的减少可以说“减少(降低)了多少”,也可以说“减少(降低)到多少”。请分别举例说明它们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只要举例正确,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14.如何区分非主谓句和省略句?试举例说明。
只要举例正确,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15.有人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修辞管的是好不好。”又说:“通的不一定好,好的当然要通。”试举例说明语法和修辞两者的关系。
只要举例正确,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16.简要说明什么是句子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试从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角度对比分析“赢了,咱们中国足球队!”和“咱们中国足球队赢了!”
只要分析恰当,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就给分。反之,就酌情扣分。
17.请首先阅读下面的例句:
①毕业时,她已经变得非常城市了。
②他还是挺汉子的,属于那种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的人。
③他来自瑞士,问他来中国前做什么工作,他竟很中国地回答:“在邮局当干部。”
④他籍贯广东,模样长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