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课程与教学设计小北XX年XX月
本章学习目标1.理解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的内涵2.了解课程设计的取向和模向3.了解教学设计的特点、功能、理论基础等4.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本章知识导图
课程设计第一节
一、课程设计的内涵课程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专家根据教育目的和社会需要,迎循一定的价值取向与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方案和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设计既包括设计的过程,又包括设计的结果。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选择组织课程资源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规定课程实施的时间、空间和环境课程设计的过程课程设计的结果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国家颁布的课程文件
一、课程设计的内涵宏观的课程设计是指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一个困家或地区的课程进行的设计,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结构、课程忤理与评价等、以国家或地方颁布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的形式加以表现。微观的课程设计是指在学校层而,即学校课程领导者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特色,对宏观的课程设计实行校本化的改造,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社会中心取向学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问题中心取向二、课程设计取向基础:以社会进步主义、社会改造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观点: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播社会文化与建构社会文化的功能。目的:培养学生改革意识和社会改造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促进社会活动进步的态度。课程设计内容要点: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强调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体验。基础:以知识中心的课程理论为基础。课程设计内容选择:1.要素主义:选择永恒不变的文化要素,按照学科系统编写教材。2.永恒主义:以培养人的理性为目标,选择永恒不变的真理内容。(哲学、数学等)3.结构主义:强调内容围绕学科基本结构展开,挑选基本性的概念、原理、方法等。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为基础。观点:课程设计要以学生兴趣、需要、自我实现为主要因素进行组织与安排。代表人物及理论: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促进自我实现为原则,提供各种情境,收获经验。2.罗杰斯:以人为中心。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与进行学习的手段。基础:实用主义哲学理论。观点:知识不断变化,世界的本质在于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目的: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代表人物:杜威,思维过程的五个形态——问题感觉;问题明确;问题解决假设;假设推理;假设检验。
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拉尔夫泰勒——泰勒原理泰勒原理操作程序: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的提供);组织课程内容(经验的组织);课程内容的评价实践模式代表人物: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操作程序:过程模式代表人物:斯滕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基本观点:课程不应只围绕目标进行下一步的设计,而是应该同时照顾到课程的整个过程。(开始前、过程中、结束后)操作原则:向课程设计者之一的教师传达课程设计总体指导思想与过程,促进教师对课程总体要求的明确、课程设计方式原理的掌握以及课程价值的理解,以便教师在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体系中挑选出足以表现某一特定知识的内容,确定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法、步骤等,并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目标、知识、方法、评价等内容做出及时的调整。批判模式代表人物:保罗·弗莱雷——解放教育课程思想操作程序:重新确定课程来源,课程设计不能以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文化制度与内容为依据,而应从实际生活环境出发,促进个体审视自己的文化需要,批判与反思自身的实际文化经验。麦克唐纳德——概念重建取向关注性别、种族、社会经济阶层对学校知识再生产的影响;重视经验的行动而不是课程;意识到不同研究范式的差别,从文学、艺术、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批判理论中吸收观点,建构自己批判极式下的课程设计。三、课程设计模式
第二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功能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学习概述Theusercandemonstrateonaprojectororcomputer
何克抗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乌美娜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涉及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选择教学方法、分析环境等各方面。一、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效果为起点和终极目的。教学设计的层面和范围是不同的。教学设计是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