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2025年玻璃纤维行业现状分析: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玻璃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因其绝缘性、耐热性、抗腐蚀性和高强度等特性,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就,产量逐年增长,品类日益丰富。然而,行业在快速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企业智能化进展不平衡等。本文将深化分析我国玻璃纤维行业的进展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行业的高质量进展供应参考。
一、玻璃纤维行业进展现状
(一)产量逐年增长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玻璃纤维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进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玻璃纤维纱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23年,我国玻璃纤维纱总产量达到723万吨,同比增长5.2%,尽管增速较前一年有所回落,但总体产量仍保持稳定增长。其中,高性能及特种玻璃纤维纱(不含高模量及超细纱)的总产量约为9.8万吨,同比增长约11.3%。这表明,尽管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高性能玻璃纤维的市场需求依旧旺盛,产量增长较快。
(二)出口量同比增长
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量近年来保持小幅增长。2023年,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总量为179.7万吨(不含玻璃棉及其制品),同比增长3.5%。这一增长趋势表明,尽管受到俄乌冲突、新冠疫情和能源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依旧较强。我国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赋能方面的持续进步,进一步提升了玻璃纤维及制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构优化升级
1.企业集中度较高
我国玻璃纤维产业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在工艺优化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中国巨石的产能占比最高,约为34%;泰山玻纤和重庆国际复材紧随其后,占比均为16%左右。这三家企业合计产能占全国玻纤总产能的68%以上。在高性能玻璃纤维产品研发方面,这些企业拥有一流的核心技术和一系列高性能产品,是我国高性能玻璃纤维研发的重点企业。
2.产品结构不断升级
在国家“双碳”政策、绿色转型和能效提升等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玻璃纤维行业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低端常规产品比重逐步降低,而高性能玻璃纤维的生产工艺与装备不断改进,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这使得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的产量不断提升,满意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四)技术不断提升和创新
1.生产工艺技术优化
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玻璃纤维原料、制造和装备配套体系,各项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殊是在池窑技术、玻璃配方与表面处理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应用、节能技术等方面,我国已实现国际领先。国家科技政策的推动和相关配套措施的支持,是促使玻璃纤维生产工艺技术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
2.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近年来,随着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加,玻璃纤维行业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些突破包括自主研发12万吨及以上玻璃纤维粗纱池窑拉丝大型化生产线成套技术、池窑全窑纯氧燃烧技术、余热回收利用技术、智能制造生产线成套技术等。在高性能玻璃纤维领域,我国在低介电玻璃纤维、高模量玻璃纤维、高硅氧玻璃纤维等特种玻璃纤维的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解决了部分“卡脖子”技术难题。
(五)智能化技术应用逐步深化
目前,数字化、智能化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在玻璃纤维行业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国内先进企业的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已达到95%以上,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实时数据库平台与过程掌握、生产管理系统的进一步互通,以及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方案管理系统(ERP)的集成。这些技术进步有效提升了玻璃纤维行业的智能化进展水平。
二、玻璃纤维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规模小,质量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玻璃纤维行业整体进展快速,但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竞争力弱的问题依旧存在。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性能玻璃纤维的种类和规模均偏小,仅占总体玻纤产量的1%。这表明,我国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在产量和质量上尚不能完全满意高端市场的需求。
(二)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研发不足
我国一般玻璃纤维的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高性能特种玻璃纤维的生产上,仍面临巨大挑战。这些特种玻璃纤维在力学性能、电性能、耐热性等关键指标上的制造技术仍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在高性能玻璃纤维组分与性能优化设计、浸润剂及专用成膜剂、纤维制品深加工等核心技术方面相对薄弱,生产设备水平较低,制约了高性能玻璃纤维向高品质、规模化、产业化的进展。
(三)企业智能化进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