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玻纤行业现状分析:中小企业重点生产设备多为单机控制.docx
文件大小:20.3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4.13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2025年玻纤行业现状分析:中小企业重点生产设备多为单机控制

玻璃纤维作为工业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电器等众多重要行业中占据着不行或缺的地位。近年来,全球及中国玻纤产量持续攀升,2022年国内(仅指大陆地区)玻璃纤维纱总产量达到687万吨,中国已成为全球玻纤产能第一大国。在行业快速进展的大背景下,玻纤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备受关注。其中,龙头企业已领先迈出步伐,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方面成果显著,而中小企业却面临诸多逆境。深化讨论玻纤行业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现状、需求,并探究切实可行的转型路径,对推动整个玻纤行业的可持续进展意义重大。

一、玻纤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树立行业标杆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玻纤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进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玻纤行业的数字化浪潮中,龙头企业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其积累的丰富阅历为中小企业供应了重要借鉴。

龙头玻纤企业乐观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全力打造数字化生产线。以某大型龙头企业为例,对核心生产设备进行3D仿真建模,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制造工艺全过程,实现生产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搭建网络系统工程,对生产工厂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建立智能工厂。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效率提高45.04%,生产成本降低20.37%,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8.15%,不良品率降低21.88%,能源利用率提高24.25%。

龙头玻纤企业注意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体系。普遍对已有系统和装备进行深度改造,与ERP等业务系统深度整合,提升对现有设备的数字化管控力量,实现设备远程故障诊断、工艺操作反向掌握、能源消耗集中管控等应用,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例如,某企业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后,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作强度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有效提升,一条年产10万吨的生产线,用工削减100多人,每年节省人工成本1000万元以上,人均产能提高3倍,各项生产指标远超人工掌握水平。

龙头玻纤企业通过建立玻璃纤维工业大数据中心与信息集成系统,推动工业大数据运营。实时采集生产线信息,高效统计、评估、分析和处理数据,总结生产阅历算法,应用人工智能预判进展趋势,为管理决策和专家诊断供应有力的数据支撑。像有的企业建成大数据中心,实时采集生产线各类管控信息1218项,处理超4万点位数据,为企业进展供应了精准的数据依据。

二、玻纤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堪忧,面临诸多难题

相比龙头企业,玻纤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困难重重,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中小企业生产车间大多采纳旧式设备,服役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且不具备数字化力量,无法实现设备联网和数据传输。在智能装备应用方面,尚未采纳AGV智能运输车、工业机器人等设备,物料转运、产品打包入库等环节严峻依靠人工,生产效率低下。例如,部分企业在片状料裁切工序完全依靠人工切割,不仅效率低、精确度差,还存在平安风险。多数企业采纳PLC/DCS掌握系统,具备基础自动化力量,但生产设备多为单机掌握,关键任务操作依靠人工,产线自动化水平较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上,部分企业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仍依靠人工肉眼识别,未应用机器视觉检测等技术,导致检测效率低、结果精确度不高。此外,中小企业普遍未建设集中管控中心,无法实时监测及管控产线和车间生产状况,生产执行状况依靠人工填写纸质报表记录,难以精确追溯。

中小企业重点生产设备多为单机掌握,数字化水平差,不具备数据采集基础。在设备巡检方面,大多采纳人工巡检方式,依靠人工抄表采集数据并纸质记录保存。在能耗数据采集上,多数企业采纳人工抄表形式,虽有部分企业对重点用能设备进行优化升级,但尚未构建成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数采设备使用量低,能源管理系统建设缓慢,无法实现能源可视化和科学调控。

OA系统、ERP系统等在玻纤中小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但多数企业未部署制造执行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生产及运营管理必要的信息化系统及工业软件。这导致生产管理缺乏系统支撑,生产管理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利用生产数据进行科学化决策。

部分中小企业生产车间无工业网络掩盖,关键生产装备无法联网,存在“信息孤岛”。在平安防护方面,工业网络掩盖不足,缺乏网络平安防护手段,工业主机缺少防病毒软件和补丁管理,远程访问缺乏授权管理,存在数据泄露风险。部分企业机房服务器使用年限长,硬件损耗大,数据处理力量有待提高。多数企业未建设数据中心或数据中台,数据大多存储于纸质文件中,无法实现多系统间的协同应用与共享,难以利用数据指导生产经营。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数字化转型相关培训方案,员工对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转型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