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2025年汽车再生材料行业分析:应用比例提升
在全球提倡绿色进展、资源高效利用的大背景下,再生材料的应用愈发受到关注。汽车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重点领域,其再生材料的应用状况备受瞩目。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2024年汽车产量达3128.2万辆,销量达3143.6万辆,如此浩大的产业规模,使得汽车行业再生材料的应用对于资源节省、环境爱护以及产业可持续进展意义重大。2025年,再生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
一、我国汽车行业再生材料应用现状剖析
(一)应用比例偏低,与国际差距明显
《2025-2030年中国再生材料行业市场深度讨论与战略询问分析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新车生产中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参加调研的企业里,仅有38.10%的企业在新车生产中应用了再生材料,且蔚来、奇瑞等少数企业的使用比例仅为1%-2%。与之形成鲜亮对比的是,欧盟要求新车至少包含25%的再生塑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新车再生材料使用比例普遍在10%以上。全球汽车行业再生塑料平均使用比例约为8%-10%,欧盟已达15%-20%;我国汽车行业再生铝合金使用比例仅为3%-5%,而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在10%-15%之间。
(二)高价值金属回收成果显著,低价值材料回收遇阻
我国在镍、钴、锂等电池关键原材料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钴的对外依存度甚至达到98%。估计到2030年,精炼锂和精炼镍的供应缺口将分别达到200万t和24万t。不过,在战略性资源回收和高价值驱动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取得显著进展,钴、镍、锂和锰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8%、85%和95%。但废纺织品、玻璃等低价值材料再生利用率较低,大多作为固体废物处理,仅有极少部分得到再生利用。
二、汽车行业再生材料应用面临的挑战
(一)供应链体系不完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全球超30%的回收材料因供应链问题无法投入再生产,我国汽车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也存在上下游渠道不畅的问题。我国虽有资质的报废汽车拆解企业超1500家,但年拆解力量超1万辆的企业仅占10%左右,大部分企业年拆解力量在5000辆以下。这种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模式导致拆解效率低,资源回收率仅为7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90%以上的水平。
(二)材料分选困难,成本居高不下
汽车制造涉及多种材料,不同车型、零部件材料组成差异大,材料分选难度高。以汽车仪表盘为例,其由多种材料紧密结合而成,传统分选方法难以有效分别,导致再生材料质量不稳定。废旧轮胎主要由橡胶和钢丝组成,分选成本昂扬,使得废旧轮胎规范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比例较低,2023年全国废旧轮胎整体回收利用率约为48.7%,2024年约为52.73%,低于全球水平。
(三)信息透亮?????度不足,阻碍材料推广应用
再生材料生产过程、原材料来源、质量检测数据等信息无法有效传递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这使得汽车生产企业对再生材料质量存在顾虑,消费者也认为使用再生材料的汽车产品质量和平安性不如原生材料产品,从而影响了再生材料在汽车行业的推广应用。
三、2025年汽车行业再生材料应用趋势展望
(一)技术创新驱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汽车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正朝着技术创新化、资源高效化方向进展。拆解企业将向规模化、规范化迈进,产业链向下游延长。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和自动化拆解机器人,可精准定位汽车零部件,提高拆解效率,估计到2030年单辆汽车拆解时间将缩短30%以上。
(二)应用比例提升,逐步与国际接轨
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再生材料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比例将逐步提高。估计到2028年,再生塑料在汽车内饰件中的应用比例有望提升至10%以上;到2025年,我国汽车行业再生铝用量有望突破100万t。
(三)构建全链条一体化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汽车再生材料行业分析指出,汽车资源循环利用将形成全链条一体化进展新模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再生材料、回用件、再制造产品等资源,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品全程追溯和质量监控,推动新能源再制造、梯次利用电池银行等新兴业务进展。
(四)政策标准助力,保障产业规范进展
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升政策约束力,健全标准体系。2025年2月,《道路车辆再生材料使用通则》已立项,方案于2026年发布。国家还将明确再生材料在不同汽车零部件中的使用比例目标和性能指标,为企业选择再生材料供应依据。
我国汽车行业再生材料应用虽面临供应链、材料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