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救流程培训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2
现场急救处置
01
疾病认知与识别
03
专业急救措施
04
院前转运规范
05
家属沟通技巧
06
培训考核机制
疾病认知与识别
01
脑卒中定义与分类
01
脑卒中定义
脑卒中(cerebral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02
脑卒中分类
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脑卒中症状通常突然发生,包括突然出现的肢体麻木、无力、口齿不清、眩晕、头痛等。
快速识别
早期症状识别要点
症状多样性
脑卒中症状多样,可能表现为面部、手臂或腿部的麻木或无力,以及视力模糊、行走困难、失语等。
紧急处理
一旦出现脑卒中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将患者送往医院,因为及时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损伤。
高危人群特征分析
高危人群特征分析
年龄与性别
疾病史
生活习惯
家族史
40岁以上男性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但女性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女性。
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脑卒中。
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现场急救处置
02
确保患者处于仰卧状态,头部稍微抬高,以便呼吸和保持脑部血液供应。
仰卧位
患侧卧位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减少呕吐物吸入风险,但需保持患侧上肢伸直,下肢屈曲。
患侧卧位
避免头部过度摇晃或扭曲,以免加重脑损伤。
头部固定
患者体位管理原则
生命体征监测方法
呼吸监测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01
心率监测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和脉搏,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02
血压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维持脑部血液灌注。
03
体温监测
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
04
禁忌事项及时提醒
避免盲目用药
不要随意给患者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避免过度搬动
避免过度搬动患者,尤其是头部,以免加重脑损伤。
避免过度通气
不要过度通气,以免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加重脑水肿。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一旦发现脑卒中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便及时送医治疗。
专业急救措施
03
静脉通路建立规范
选择静脉通路
应迅速选择大静脉通路,如上肢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确保通路顺畅。
01
尽可能在急救现场或急救车内完成静脉通路建立,以便及时输注急救药物。
02
静脉通路管理
保持静脉通路畅通,避免药物外渗和通路阻塞,定期更换输液通路。
03
静脉通路建立时间
根据患者病情和基础血压,合理设定初始血压控制目标,避免过度降低血压。
初始血压控制目标
在急救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血压控制目标。
血压监测与调整
对于出现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应积极采取降压措施,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
高血压脑病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标准
溶栓治疗实施指征
溶栓治疗适应症
根据患者病情和症状,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溶栓治疗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溶栓治疗适应症,选择合适的溶栓治疗药物,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溶栓治疗时间窗
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脑组织损伤。
院前转运规范
04
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功能、呼吸循环等。
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急救箱等,并确保设备完好可用。
根据病人病情,准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如降压药、脱水剂、止血药等,并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
安排专业的医护人员负责转运,确保具备急救技能和知识。
转运前准备清单
病情评估
急救设备
药品准备
转运人员
持续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
定期评估病人的神经功能,如意识状态、瞳孔大小、肢体活动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神经功能评估
确保病人的呼吸道畅通,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引起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
01
03
02
途中监护关键点
转运途中如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如病情加重、生命体征异常等,应立即停车进行急救处理,必要时联系医院请求支援。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04
对接医院流程说明
在转运前将病人病情、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通知目标医院,以便医院做好接收准备。
提前通知医院
到达医院后,与接诊医生详细交接病人病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用药情况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详细记录转运过程中的病情、用药、生命体征等信息,为病人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与医生交接
协助将病人安全转运至病房,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