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三色笔记中药一_Password_Removed(1).doc
文件大小:986.51 KB
总页数:58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2.98万字
文档摘要

1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高频考点1——历代本草代表作

代表作

年代

作者

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汉代

不详

①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②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

陶弘景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

唐代

长孙无忌、

李勣、苏敬

①首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

先例

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本草纲目》

(简称《纲目》)

明代

李时珍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古本草载药最多

《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2

高频考点2——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五味

特点

治疗作用

不良作用

能散

发散

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能行

行气、活血

能补

补虚

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能缓

缓急

能和

和中

——

解药、食毒

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

能收敛邪气,邪气未尽者慎用

——

生津、安蛔

能收、能敛

收敛固涩

能泄

通泄

大黄

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降泄

苦杏仁、代赭石

清泄

黄连、栀子

能燥

燥湿

苍术、厚朴、黄柏、苦参

能坚

坚阴

黄柏、知母

坚厚肠胃

黄连

能软

软坚散结

能泻下通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能下

泻下通肠

能渗、能利

渗湿利水

能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

3

高频考点3——功效的分类(按中医治疗学分类)

分类

举例

速记口诀

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涌吐、泻下

风寒湿热,

风寒湿热,

对因功效

祛邪

、解毒、杀虫等

上吐下泻,

上吐下泻,毒虫

扶正

补气、养血、滋阴、助阳等

气血阴阳

气血阴阳

调理脏腑或气血

疏肝、柔肝、宣肺、和中(脾胃)、理气(肝)、活血、安神(心)、开窍(心)、潜阳(肝)、息风(肝)等

脏腑

脏腑

消除病理产物

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

食水痰瘀排

食水痰瘀排

对症功效

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止、平喘

对病证功效

截疟(疟疾)、蚀疣(赘疣)、祛风湿(痹证)、通鼻窍(鼻渊)、利胆退黄(黄疸)、消痈排脓(肺痈)、驱杀绦虫(绦虫证)

针对

针对XX病证

对现代病证功效

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

西医

西医词汇

易混淆点:

●杀虫、排脓(2个字)→对因治疗

●消痈排脓、驱杀绦虫(具体化后,4个字)→对病症功效

4

高频考点4——七情配伍

分类

效果

举例

速记口诀

单行

——

独参汤

需(相须)使(相使)增效,

相须

增效

石膏配知母

相使

黄芪配茯苓

相畏

减毒

半夏畏生姜

勿(相恶)减效

为(相畏)啥(想杀)减毒,

相杀

生姜杀半夏

反(相反)增毒

相恶

减效

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

增毒

“十八反”(乌头反半夏、

甘草反甘遂)

高频考点5——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

分离原理

方法名称

分子大小差别

凝胶色谱法、膜分离法、大孔树脂色谱法等

吸附性差别

硅胶吸附色谱法、氧化铝吸附色谱法、活性炭吸附色谱法、聚酰胺吸附色谱法(氢键吸附)、大孔树脂吸附色谱法(大孔吸附树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性能)等

高频考点6——具有升浮和沉降二向性的中药有胖大海、前胡、浮萍等。高频考点7——影响药物口服给药吸收的主要因素(剂型)

●通常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显效快慢的顺序为: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

5

●口服制剂药物吸收速度快慢的顺序是: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高频考点8——剂型选择的原则(满足临床治疗疾病的需要)

分类

宜选用的剂型

急症患者

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等

慢性病患者

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等

高频考点9——方剂的组方原则

组方原则

含义

速记口诀

君药

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使药引经

使药引经(引经药)与调和(调和药)

君(君药)主(主病/证)奸(兼病/证)臣(臣药)次要(次要兼证)佐(佐药)

臣药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佐助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