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风病的中医预防和养生课件PPT.pptx
文件大小:13.17 MB
总页数:3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5.61千字
文档摘要

中风病的中医预防和养生课件PPT汇报人:xxxxxx2025-04-30

目录中风病概述中风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中医治未病理论中风病的中医预防方法中风病的中医养生技术中风预防的常见误区中风预防与养生实例

中风病概述CATALOGUE01

中风病的定义与症状中医定义特殊体征典型症状分级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卒中范畴。其病理基础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轻症可见突发性面部麻木、单侧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中度表现为言语障碍(构音困难或失语)、吞咽困难;重症则出现意识障碍(嗜睡至昏迷)、二便失禁及完全性偏瘫。中经络者可见舌质暗紫伴瘀斑,脉弦滑;中脏腑者多见瞳神散大、呼吸深长(鼾声呼吸),脉沉细欲绝。部分患者发病前有眩晕、头痛等先兆症状。

自然现象类比因发病急骤如风性善行数变,症状变化多端似风之无常,古人观察到该病具有起病迅速(如暴风骤至)、症状游走(如风之流动)的特点,故以中风命名。中风病名称的由来病理特征关联《黄帝内经》称击仆偏枯,指其如受外力击打般突然倒地,后遗半身不遂犹如树木偏侧枯萎。唐代《千金要方》首次确立中风病名,强调其与肝风内动的关联。文化隐喻演变宋代《圣济总录》提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将病机从外风转向内风,名称保留但内涵发展为肝阳化风、痰火内动的病理概念。

中风病的危害(四高、一多)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32%,在中医内科住院患者中占比15%-30%,居心脑血管疾病首位。高患病率约75%存活者遗留运动功能障碍,30%需长期卧床,致残程度与抢救时机直接相关(黄金救治窗为发病后4.5小时内)。高致残率5年内累计复发率超40%,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更易二次中风,复发后死亡率提升至60%以上。高复发率包括肺部感染(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压疮等躯体并发症,以及抑郁、焦虑等情志障碍,约50%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导致的营养不良。并发症系统

中风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CATALOGUE02

正衰积损(先天因素)元气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耗伤气血,导致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形成脑脉瘀滞;阴血不足则虚风内动,携痰瘀上扰清窍。禀赋不足先天肾精亏虚或脾胃虚弱,使水谷精微化生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易发中风。临床常见于家族有中风病史者。阴阳失衡肾阴不足致肝阳偏亢,或肾阳虚衰致痰湿内生,均会扰动气血,诱发中风。

情志失调(七情内伤)肝阳暴亢长期郁怒或突然暴怒,导致肝阳上亢,气血逆乱,冲犯脑络,引发中风。症见头痛、眩晕、面赤等。01过度思虑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生,阻滞经络,久而化热生风,上蒙清窍。02惊恐伤肾突发惊恐使肾气下陷,精气不能上承于脑,脑髓失养,可致中风猝发。03忧思伤脾

饮食不节(痰浊内生)肥甘厚味过食油腻、甜食损伤脾胃,酿生痰浊,痰瘀互结阻滞脉络,形成缺血性中风。常见于肥胖、高脂血症患者。嗜酒无度饥饱失常酒精湿热之性助火生痰,灼伤阴液,导致肝风内动或痰热上扰,诱发出血性中风。饮食不规律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脑脉失充,易发中风。123

长期耗气伤血,使脉络空虚,血流滞缓,形成瘀血;或阳气亢张,迫血妄行。过度劳累缺乏运动致气机不畅,痰瘀内停,遇诱因则痰瘀上壅,阻塞脑络。久坐少动熬夜伤阴,阴虚阳亢,虚风内动;或卫阳不固,外邪乘虚入中经络。睡眠不足劳逸失度(气血逆乱)

中医治未病理论CATALOGUE03

通过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过激,维持气血调和。具体方法包括静坐冥想、培养书画等雅趣,遵循《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原则。未病先防的概念调摄情志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调整起居。春季宜夜卧早起以养肝气,夏季午时小憩防心火过亢,秋季收敛神志防肺燥,冬季早卧晚起保肾阳。四季养生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如阳虚、阴虚、痰湿等九种体质),针对性采用食疗、艾灸等方法。例如痰湿体质者可常食薏苡仁、赤小豆,配合足三里穴位艾灸。体质调理

既病防变的策略早期干预三因制宜截断传变对中风先兆症状(如短暂性头晕、肢体麻木)立即采取针灸治疗,重点刺激百会、风池等穴位以通络醒脑,配合天麻钩藤饮等方剂平肝熄风。运用治肝调脾的五行生克理论,当肝阳上亢时兼用健脾药物如白术、茯苓,防止肝病传脾,阻断疾病向脏腑深层次发展。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体质、地域、病程)制定方案。北方寒冷地区患者需加强温阳散寒治疗,南方湿热地区患者侧重祛湿化痰。

功能康复采用六字诀呼吸训练配合导引术,针对语言障碍者训练嘘字诀,肢体障碍者配合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等动作,逐步恢复神经功能。瘥后防复的原则药物巩固后遗症期辨证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用量可达60-120g以益气活血,配合虫类药如地龙、水蛭各6g破瘀通络,防止血栓再形成。生活管理建立三调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