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29.5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7.11千字
文档摘要

2024中医诊断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A.整体审察

B.司外揣内

C.天人合一

D.病证结合

答案:C。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司外揣内、病证结合。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一种整体观念思想,但不属于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2.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

A.气虚

B.血虚

C.阳虚

D.阴虚

答案:B。血虚不能荣养肌肤、唇舌,故见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气虚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等;阳虚多有畏寒肢冷等表现;阴虚可见潮热盗汗等症状。

3.小儿囟门迟闭,多属

A.温热之邪上攻

B.吐泻伤津

C.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D.气血不足

答案:C。小儿囟门迟闭,又称解颅,多因肾气不足,发育不良所致。温热之邪上攻可致囟门高突;吐泻伤津可致囟门凹陷;气血不足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囟门迟闭。

4.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精神极度萎靡,突然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现象,称为

A.得神

B.少神

C.假神

D.失神

答案:C。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一时间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是病情危重的临终先兆。得神表示正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少神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失神则表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

5.下列哪项不属于正常舌象

A.舌色淡红鲜明

B.舌体柔软灵活

C.舌质娇嫩

D.舌苔均匀薄白

答案:C。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色淡红鲜明,润泽,舌体柔软灵活,大小适中,薄白苔均匀分布于舌面,苔质干湿适中,不黏不腻。舌质娇嫩多为虚证的表现,不属于正常舌象。

6.舌尖所候的脏腑一般是

A.心肺

B.脾胃

C.肝胆

D.肾

答案:A。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边属肝胆。

7.患者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有汗或无汗,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此属

A.表热证

B.里热证

C.表寒证

D.里寒证

答案:A。患者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等表证表现,同时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提示有热象,综合判断为表热证。里热证一般无表证症状;表寒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里寒证多有畏寒肢冷、腹痛喜温等表现。

8.患者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此属

A.风寒犯肺证

B.寒痰阻肺证

C.饮停于肺证

D.肺气虚证

答案:B。寒痰阻肺证以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量多,形寒肢冷等为主要表现。风寒犯肺证多有外感风寒病史,咳嗽,咯少量白稀痰;饮停于肺证以咳吐清稀泡沫痰,倚息不得平卧等为特点;肺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等。

9.下列哪项不属于八纲辨证的内容

A.表里

B.寒热

C.虚实

D.气血

答案:D。八纲辨证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气血辨证不属于八纲辨证的内容。

10.患者胃脘冷痛,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舌淡苔白,脉弦紧,此属

A.胃阴虚证

B.胃阳虚证

C.寒邪犯胃证

D.食滞胃脘证

答案:C。寒邪犯胃证以胃脘冷痛,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等为主要表现。胃阴虚证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等;胃阳虚证除有胃脘冷痛外,还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阳虚表现;食滞胃脘证有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等症状。

二、多选题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

B.见微知著

C.以常衡变

D.整体审察

答案:ABC。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整体审察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2.望神主要观察的内容有

A.两目

B.面色

C.神情

D.体态

答案:ABCD。望神主要通过观察人的两目、面色、神情、体态等方面来判断神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两目是望神的重点,因为“目为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面色、神情、体态也能反映人体的神气状况。

3.裂纹舌可见于

A.热盛伤阴

B.血虚不润

C.脾虚湿侵

D.阴虚火旺

答案:ABCD。热盛伤阴,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体,可导致裂纹舌;血虚不润,舌体失养,也会出现裂纹;脾虚湿侵,湿邪阻滞气机,气血不能正常濡养舌体,也可能出现裂纹;阴虚火旺,虚火灼伤阴液,同样可使舌面出现裂纹。

4.下列哪些是实证的表现

A.疼痛剧烈,拒按

B.腹胀满,按之充实

C.声高气粗

D.神疲乏力

答案:ABC。实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疼痛剧烈拒按、腹胀满按之充实、声高气粗都符合实证的特点。神疲乏力是虚证的常见表现。

5.心脉痹阻证可因下列哪些因素引起

A.瘀阻心脉

B.痰阻心脉

C.寒凝心脉

D.气滞心脉

答案:ABCD。心脉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