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汇报人:2025-05-01
目录0401中医护理技术概述02侵入性操作技术03外治疗法05辅助疗法04药物外用法
01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整体观念个体化护理自然疗法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和辨证施护,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护理需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维度综合干预,注重“天人相应”的协调关系。以非药物疗法为主,如艾灸、拔罐等,通过激发人体自愈能力达到治疗效果,副作用小且适应症广泛,尤其适合慢性病调理和亚健康状态干预。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阶段及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如“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体现中医“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的核心思想。
八项基本操作的技术分类外治法技术包括拔罐(通过负压刺激经络)、刮痧(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穴位按摩(点按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均通过体表刺激达到内病外治效果。温热疗法技术中药护理技术以艾灸(温通经脉、散寒除湿)为代表,结合中药熏洗(利用药液蒸汽渗透皮肤),适用于寒证、虚证及疼痛类疾病。涵盖中药煎煮(规范煎药方法保留药效)、中药灌肠(直肠给药治疗肠道或全身性疾病),强调药物与操作技术的协同作用。123
中医护理的操作原则与注意事项操作前需明确辨证分型,如寒证用灸法、热证慎用温灸,避免“虚虚实实”之误,同时结合舌脉诊断调整手法强度。辨证施护原则严格消毒器具(如拔罐前酒精棉球擦拭),避开血管丰富或皮肤破损处;孕妇禁用合谷、三阴交等穴位,出血性疾病患者禁忌刮痧。操作规范与禁忌操作后需监测患者反应(如拔罐后瘀斑颜色变化),指导饮食禁忌(如艾灸后忌生冷),并配合情志调摄以巩固疗效。术后观察与调护
02侵入性操作技术
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采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利用持续刺激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效果。需准确定位耳廓上的心、肝、脾等反射区。操作原理耳针法主要用于失眠、疼痛(如偏头痛)、胃肠功能紊乱等慢性疾病,对焦虑等情志病症也有调节作用。每次贴压保留3-5天,两耳交替进行。适应病症操作前需75%酒精严格消毒耳廓,糖尿病患者慎用;留针期间避免耳部沾水,出现局部红肿需立即取下并碘伏消毒。风险控制有效案例表现为贴压后穴位出现热胀感,慢性疼痛患者3次治疗后疼痛评分降低30%即视为显效。疗效评估
拔罐法技术分类操作规范禁忌证异常处理包含闪罐(快速吸附)、走罐(涂凡士林后滑动)、留罐(固定留置10-15分钟)三种手法,玻璃罐需用95%酒精棉球点火形成负压。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溃疡部位禁用;高血压患者禁用大椎穴拔罐,孕妇腰骶部禁止操作。选取肌肉丰厚部位如背部膀胱经,罐间距保持3cm以上,留罐时间不超过20分钟,起罐时先按压罐口皮肤解除负压。出现水疱时,直径3mm可自行吸收,3mm需无菌抽液后覆盖无菌纱布,每日换药至结痂。
03外治疗法
温通经络原理艾条灸通过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借助艾草的药性和热力渗透,能够驱散体内寒湿邪气,促进气血运行,尤其适用于寒性病症如关节冷痛、胃寒腹泻等。艾条灸操作要点施灸时需保持艾条与皮肤适当距离(约2-3cm),采用回旋灸或雀啄灸手法,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次15-20分钟。注意避免烫伤,对昏迷、感觉障碍者慎用。临床应用常用于调理脾胃虚寒(如慢性胃炎)、妇科宫寒(痛经、不孕)及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现代研究证实其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微循环发挥疗效。
通过特制刮痧板沿经络走向刮拭,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出痧,从而解除毛细血管痉挛,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加速代谢废物排出,对肌肉劳损、感冒发热有显著效果。刮痧法活血化瘀机制采用45度角单向刮拭,力度均匀渗透,顺序遵循先上后下、先阳经后阴经原则。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止,刮后饮300ml温开水促进代谢。操作规范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溃疡者禁用。现代发展的温灸刮痧技术结合艾灸杯的热效应,可增强祛寒除湿效果,特别适用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疼痛疾病。禁忌与创新
04药物外用法
湿敷法操作原理将药物浸泡于纱布或棉垫后敷于患处,通过药液渗透和局部温度调节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的效果。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皮肤炎症及关节肿痛等病症。关键步骤注意事项需选用6-8层无菌纱布浸透药液(如黄连水或金银花露),拧至不滴水状态敷于患处,每5-10分钟更换一次,持续20-30分钟。操作前需评估皮肤完整性,溃烂处禁用刺激性药物。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出现瘙痒或灼热感应立即停止;药液温度控制在38-40℃;开放性伤口需严格无菌操作,敷料需高压灭菌后使用。123
涂药法药物选择特殊处理操作规范根据病症选用膏剂(如金黄散)、酊剂(如正骨水)或油剂(如紫草油),疮疡初期宜用箍围药,溃后期宜用生肌玉红膏。涂药前需清洁患处,表皮破损者需先消毒。用压舌板或棉签将药物均匀涂布于患处,厚度约1-2mm,范围应超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