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肾源性水肿、低蛋白血症、心源性水肿、黏液性水肿、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等肾内科水肿鉴别要点.doc
文件大小:12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2.89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肾源性水肿、低蛋白血症、心源性水肿、

黏液性水肿、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等肾内科

水肿鉴别要点

水肿的形成是由于细胞间组织中液体积聚,导致间质积液的异常

膨胀。间质与血管内之间的液体交换,主要受毛细血管静水压梯度和

毛细血管压力梯度的调控。当局部或全身性因素破坏了这一液体平

衡,可能会导致液体积聚,具体表现为毛细血管静水压的升高、血浆

体积的扩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如低白蛋白血症)、毛细血管

通透性的增加或淋巴系统的阻塞。

肾源性水肿/低蛋白血症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KD)是导致全球终末期肾衰竭

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微量白蛋白尿作为评估DKD进展

的关键指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并非所有DKD均表现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亦有部分DKD患者

无尿蛋白阳性,后续直接进展至慢性肾脏病(CKD)阶段。这两种DKD

均可引起蛋白质的流失,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出现低蛋白血症,

进而使得有效渗透压降低,组织间液滞留过多水分,从而引发下肢或

全身水肿。在水肿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4]。

推荐初发糖尿病患者立即进行DKD筛查,存在尿微量白蛋白的

患者可能在10~15年后进展至大量蛋白尿时期[5],这提示10年及

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DKD引起的下肢水肿,其同时还可能伴随

有胸腔或腹腔积液;

肾性水肿具备以下特:

首先出现在眼睑及颜面部,以早晨起床时最明显。

虽为可凹陷性水肿,但水肿部位组织较坚实,凹陷性差。

水肿先出现在眼睑及面部,随着病情加重延及双下肢及全身水

肿。

可伴有高血压及尿量减少等表现,尿检有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

颈静脉不怒张、颈静脉压力正常。

心源性水肿

糖尿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共病,其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是主

要的致死因素。该病不仅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或心血管疾病(CVD)事件,还可能导致糖尿病心肌病的形成,是当

前导致糖尿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患者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或仅伴有

轻微的乏力、心悸、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然而,随着病情的进一步

发展,患者将逐渐显现出呼吸困难、气促,甚至紫绀等典型心力衰竭

的临床表现。

心源性水肿具有以下特点:

水肿逐渐形成,首先表现为尿少、肢体沉重、体重增加,然后出

现双下肢水肿,逐渐向上而遍及全身。

双下肢水肿可呈凹陷性水肿,以踝部最为明显。

伴有右心衰和静脉压升高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如心悸、气喘、心

脏增大、心脏杂音、肝大、颈静脉怒张、肝颈征阳性,严重者可有胸

水、腹水等。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

下肢血管病变尤为普遍。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动脉狭

窄,病理特征则为动脉粥样硬化。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

会遭遇血栓形成、管腔闭塞乃至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且具有较长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他们往往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或并发症。在严重情况下,这些患者可能

需要长期卧床。下肢血管壁硬化、斑块脱落可能引起引起血栓,长期

卧床也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该类水肿一般发生于单侧,深静脉血栓一般不累及脚趾,水肿多

为可凹陷性。

黏液性水肿

胫前黏液性水肿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为一种罕见

的甲状腺外表现。该症状主要出现在胫前区域,亦可能波及踝部、膝

关节、上肢乃至面部。

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对称性的非凹陷性水肿,局部皮肤可能出

现斑块或结节性改变。此外,由于皮肤毛囊口扩张,皮肤呈现典型的

橘皮样外观。

黏液性水肿特点有:

由于此类水肿组织液中所含蛋白量较高,故表现为非凹陷性水

肿,颜面、双下肢较明显,水肿部位不受体位的影响。

水肿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苍白、温度降低。

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缓慢及局部黏多糖,特别是

透明质酸的堆积,导致多浆膜腔(胸腔、腹腔、心包腔)积液。

伴有相应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其他表现,如纳呆、嗜睡、肌软无

力、畏寒、便秘、心率缓慢、反应迟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