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解读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
2025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在房颤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更新与完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全面且科学的指导。以下将对该指南的详细内容进行解读。
一、房颤的定义与分类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指南延续了以往对房颤的分类方法,但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优化。
1.首次诊断的房颤:首次检测到的房颤,不论其持续时间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对于首次诊断的房颤患者,指南强调了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以明确可能的病因和诱发因素。
2.阵发性房颤:能自行终止,通常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需要评估复发的风险因素,如年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左心房大小等。
3.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但患者有转复愿望。对于这类患者,在考虑节律控制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转复的可行性和风险。
4.永久性房颤: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房颤类型。对于永久性房颤患者,主要治疗目标是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二、房颤的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指南推荐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和橄榄油的摄入,减少红肉、加工肉类和高糖饮料的摄入。这种饮食模式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间接预防房颤的发生。
-运动:鼓励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篮球等。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脏的耐受性,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适量饮酒(男性每天不超过2个标准饮酒单位,女性每天不超过1个标准饮酒单位)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益,但过量饮酒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
-控制体重:肥胖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使体重指数(BMI)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可以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
2.基础疾病管理
-高血压:高血压是房颤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指南强调了严格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患者,应优先选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较高。应积极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以下。同时,要注意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SAS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疑似SAS的患者,应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确诊SAS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等,以改善睡眠呼吸状况,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
三、房颤的诊断
1.症状评估
房颤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对于房颤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无症状的房颤患者,也需要进行定期筛查,以早期发现并干预。
2.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最基本方法。房颤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心室率不规则。常规心电图可以明确房颤的诊断,但对于发作不频繁的房颤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才能捕捉到房颤发作。
-动态心电图监测:包括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提高房颤的检出率。对于疑似房颤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发作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此外,对于已经诊断为房颤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还可以评估房颤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室率变化等情况,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植入式心电记录器: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或高度怀疑隐匿性房颤的患者,植入式心电记录器可以提供长达数年的连续心电监测,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房颤发作。
3.影像学检查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评估房颤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常用方法。TTE可以测量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功能、室壁厚度等指标,有助于发现房颤的病因和合并症,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同时,TTE还可以评估左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对于指导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于拟行房颤转复的患者,TEE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左心房和左心耳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是评估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