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docx
文件大小:25.69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4.14千字
文档摘要

2024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

一、重症卒中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重症卒中通常指病情严重、进展迅速、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卒中类型。一般来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或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较大(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l),常被认为是重症卒中范畴。

在流行病学方面,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是卒中高发国家,重症卒中在所有卒中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重症卒中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重症卒中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功能障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重症卒中的早期识别与评估

(一)早期识别

快速识别重症卒中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识别要点包括患者突然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眩晕、呕吐等。对于疑似卒中患者,可采用“FAST”原则进行初步判断:“F(Face)”指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A(Arm)”指让患者双臂平举,观察是否有一侧肢体无力下垂;“S(Speech)”指倾听患者言语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流畅;“T(Time)”强调一旦发现上述异常,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就医。

(二)评估方法

1.临床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起病时间、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用药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准确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肌力、感觉功能、反射等,使用NIHSS评分量化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2.影像学评估

-头颅CT:是疑似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快速区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在发病早期,头颅CT可以发现高密度的脑出血灶,对于排除脑出血、指导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头颅MR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能够在发病数小时内检测到梗死灶。此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显示颅内血管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

-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的形态、走行、有无狭窄、闭塞、动脉瘤等病变。但DSA是一种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主要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血管病变情况以指导介入治疗的患者。

三、重症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一)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国内最常用的溶栓药物,推荐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其中10%在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90%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

1.适应证:年龄18-80岁;发病时间在4.5小时以内(rt-PA)或6小时以内(尿激酶);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比较严重(NIHSS评分一般在4-25分);头颅CT排除脑出血。

2.禁忌证: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内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近1周内有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凝血功能异常;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等。

3.并发症及处理:静脉溶栓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和全身其他部位出血。溶栓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有无出血倾向,一旦发现颅内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并采取相应的止血、降颅压等治疗措施。

(二)血管内治疗

对于符合条件的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机械取栓、动脉溶栓等。

1.机械取栓

-适应证:发病时间在6-24小时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符合一定的影像学标准(如DWI-ASPECTS评分≥6分);年龄≥18岁;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操作要点:在DSA引导下,将取栓装置通过血管穿刺置入颅内闭塞血管部位,将血栓取出,使血管再通。取栓治疗应尽快进行,以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患者的预后。

2.动脉溶栓:一般在发病6小时以内,对不能进行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动脉溶栓。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闭塞血管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溶栓效果。

(三)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不符合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指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阿司匹林的常用剂量为100-300mg/d,氯吡格雷的常用剂量为75mg/d。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但应注意出血风险。

(四)神经保护治疗

神经保护剂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轻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细胞。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依达拉奉、丁苯酞等。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