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精神专科医院DRGs总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文章的目的在于探究不同因素对DRG总费用的影响。通过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等方法,从年龄、住院天数、统筹层次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住院天数及统筹层次等因素均与DRGs总费用存在显著关联。具体来说,年轻患者和住院天数较短的患者DRGs总费用相对较低,而省级统筹层次的患者DRGs总费用相对较高。同时,还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DRG总费用影响因素医疗费用控制
2020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发布的《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细分组方案》指出,CHS-DRG是对现行DRGs支付制度的进一步细化,是在BJDRG、CN-DRG、CR-DRG、C-DRG的基础上融合而成,共618个分组[1]。CHS-DRG的疾病分类标准具有科学有效、适应性强的特点,其分类标准以《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ICD-9-CM-3)》为基础,通过相应的属地适应性调整后形成国家医保标准[2]。对于CHS-DRG的未来发展,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建议,在CHS-DRG试点之初,需要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健全医疗费用结算流程、不断完善考核体系等措施,以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3]。直到21世纪初,随着我国医疗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DRGs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5],然而DRGs制度的实施效果存在地区差异[4]。鉴于此,本研究利用浙江省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住院相关数据,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精神疾病DRGs总费用的影响,以期为未来医疗费用控制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系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本研究共涉及患者16789例次。患者年龄分布在20岁以下,21岁至80岁,以及80岁以上各个年龄段,住院天数从不超过30天到超过30天不等。在统筹层次方面,患者涵盖了省级和市级两个层次。此外,患者的结算类型、是否高于地区均费以及药占比等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重要变量。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医保业务数据和该院信息系统,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数据时间为2020年1月至12月,通过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统筹层次、结算类型、是否高于地区均费以及药占比等信息,构建了本研究的数据库。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年龄、住院天数、统筹层次等因素与DRGs总费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卡方检验等方法,计算了各因素与DRGs总费用之间的统计值和P值,以评估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同时,本研究还对其他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全面了解DRGs总费用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结果
(一)年龄因素对DRGs总费用的影响
数据表明,年龄是影响DRGs总费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年轻患者(如20岁以下)的DRGs总费用相对较低,而随着年龄的增长,DRGs总费用逐渐上升。这可能与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疾病严重程度相对较低有关。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多病共存等原因,治疗过程更为复杂,导致DRGs总费用上升。因此,在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应重点关注老年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通过优化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等方式降低医疗费用。
(二)住院天数对DRGs总费用的影响
住院天数较短的患者DRGs总费用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短期住院患者的治疗过程相对简单,所需医疗资源较少。相反,住院天数较长的患者可能病情较为复杂,需要更多的治疗和护理,从而导致DRGs总费用上升。因此,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提高医疗效率方面,应关注缩短患者住院天数,通过加强病情评估、提高诊疗水平、推广日间手术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三)统筹层次对DRGs总费用的影响
省级统筹层次的患者DRGs总费用相对较高,而市级统筹层次的患者DRGs总费用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不同统筹层次的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价格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制定医疗费用控制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统筹层次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
(四)其他相关因素的探讨
除年龄、住院天数和统筹层次外,本研究还对结算类型、是否高于地区均费以及药占比等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些因素可能与DRG总费用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具体影响程度及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讨论与建议
一是针对老年患者和住院天数较长的患者,医疗机构确实需要采取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措施。老年患者往往伴随多种慢性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这无疑增加了DRGs总费用[7]。因此,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病情评估和管理,通过精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流程,提高诊疗效率,从而有效降低DRGs总费用。同时,对于住院天数较长的患者,医疗机构应深入探究其住院时间长的原因,是否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