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胃癌的诊治现状与进展.pptx
文件大小:6.35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4.24千字
文档摘要

胃癌的诊治现状与进展汇报人:2025-05-01

目录0401胃癌概述02胃癌的诊断方法03胃癌的治疗策略05胃癌防治的新进展04胃癌的预后与挑战

01胃癌概述

胃癌全球负担沉重:2022年全球胃癌新发96.84万例(占癌症总数4.9%),死亡65.99万例(占6.8%),均居全球癌症第五位,凸显其高发病率与致死性。中国胃癌防治形势严峻:2022年中国新发35.87万例(占全球37%),死亡25.42万例,发病率达34.2/10万(男),为世界平均2倍,反映地域差异与防控压力。性别差异显著:全球男性胃癌发病率(6.1%)与死亡率(7.9%)均高于女性(3.5%和5.4%),中国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2.1倍,提示性别相关风险因素需重点关注。与欧美趋势分化:2023年全球数据表明东亚地区(如中国)发病率持续高位,与欧美下降趋势形成对比,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中国40%-60%vs欧美20%-30%)等是核心差异因素。定义与流行病学特点

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显著增加胃癌风险,尤其是非贲门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腌制食品(如咸鱼、泡菜)及缺乏新鲜蔬果的饮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进亚硝胺等致癌物形成。饮食结构约10%的胃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CDH1基因突变(遗传性弥漫型胃癌)等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遗传与家族史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结构等)

Lauren分型肠型(占54%,与Hp相关,预后较好)、弥漫型(32%,年轻患者多见,易腹膜转移)、混合型(14%),其中印戒细胞癌属于弥漫型,5年生存率不足20%。TNM分期系统T分期评估浸润深度(T1a仅限黏膜层,T4b侵犯邻近器官),N分期根据转移淋巴结数目(N3>7枚转移),M1期含腹膜转移(P1)和远隔转移。WHO组织学分型包括腺癌(乳头状、管状、黏液腺癌等)、腺鳞癌、髓样癌等特殊类型,其中肝样腺癌恶性度最高,约60%确诊时已发生肝转移。分子分型进展TCGA将胃癌分为EBV阳性型(PD-L1高表达)、MSI型(免疫治疗敏感)、基因组稳定型(弥漫型为主)和染色体不稳定型(肠型为主),指导精准治疗。病理分型与临床分期

02胃癌的诊断方法

高清染色胃镜采用窄带成像(NBI)或靛胭脂染色技术,可清晰显示胃黏膜微血管形态和腺管开口模式,对早期胃癌的识别率达90%以上,能发现仅2-3mm的IIc型早期病灶。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13C/14C尿素呼气试验作为胃癌I级预防手段,阳性者需结合胃镜随访,根除治疗可使胃癌风险降低46%-72%。液体活检技术检测血液中ctDNA甲基化标志物(如RNF180、Septin9),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特异性超过85%,尤其适用于不耐受胃镜的高危人群。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通过PGⅠ/PGⅡ比值联合胃泌素-17检测,可有效筛查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其灵敏度达70%-85%,适用于大规模人群初筛。早期筛查技术(胃镜、血清标志物等)

超声内镜(EUS)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高频探头(20MHz)可分辨胃壁5层结构,对早期胃癌黏膜下层浸润判断准确率达92%,同时能引导细针穿刺获取淋巴结病理。采用双期(动脉期+门脉期)薄层(1mm)扫描,可评估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准确率88%)及淋巴结转移情况(N分期准确率75%),对进展期胃癌的远处转移检出有不可替代价值。18F-FDG代谢显像对黏液腺癌、低分化癌的远处转移检出灵敏度达95%,SUVmax值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ADC值定量分析可鉴别良恶性溃疡,对印戒细胞癌等特殊类型胃癌的检出敏感性较CT提高30%,在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PET-CT融合成像弥散加权MRI影像学检查(CT、MRI、超声内镜等)

循环肿瘤细胞分析采用CellSearch系统捕获外周血中EpCAM+CTCs,动态监测可预测复发风险(≥3个/7.5ml血液者3年生存率下降50%)。靶向活检策略采用悉尼系统(5点+可疑部位)取材,结合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实时病理判断,使早期胃癌诊断符合率提升至97%,避免漏诊凹陷型病变。HER2免疫组化检测采用ToGA试验标准(IHC3+或FISH+),约20%胃癌存在HER2过表达,是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的必备检测项目。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通过PCR或NGS检测MLH1/PMS2等错配修复蛋白,MSI-H型胃癌占12%-15%,对PD-1抑制剂治疗响应率可达45%-60%。病理活检与分子诊断

03胃癌的治疗策略

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微创手术等)对于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胃癌,D2淋巴结清扫术是标准术式,可显著提高5年生存率(达50%以上),但需注意术后吻合口瘘、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管理。根治性切除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最新临床研究证实其长期生存率与开腹手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