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55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和诊断受伤后,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皮下瘀斑,上肢活动障碍。检查可发现假关节活动,骨摩擦感,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X线拍片可确定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若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第56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治疗
大多数肱骨干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
非手术方法治疗。
(一)手法复位,外固定1.麻醉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体位在骨科牵引床上仰卧位。3.牵引助手握住前臂,在屈肘90度位,沿肱骨干纵轴牵引,在同侧腋窝施力作反牵引。4.复位5.外固定复位成功后,减小牵引力,维持复位,可选择小夹板或石膏固定。(1)小夹板固定:(图63-15)。(2)石膏固定:第57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肱骨骨干骨折远侧断骨向上外方移位,附近有小碎骨片第58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59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切开复位,内固定1.手术指征在以下情况时,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反复手法复位失败,骨折端对位对线不良,估计愈合后影响功能。(2)骨折有分离移位,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3)合并神经血管损伤。(4)陈旧骨折不愈合。(5)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6)同一肢体有多发性骨折。(7)8—12小时以内的污染不重的开放性骨折。第60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康复治疗无论是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均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复位术后抬高患肢,主动练习手指屈伸活动。2~3周后,开始主动的腕、肘关节屈伸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频率。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骨折对位、对线及愈合情况。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内固定物可在半年以后取除,若无不适也可不必取出。在锻炼过程中,可配合理疗、体疗、中医、中药治疗等。第61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六节
肱骨髁上骨折第62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解剖概要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图63-16),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在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在神经血管束的浅面有坚韧的肱二头肌腱膜,后方为肱骨,一旦发生骨折,神经血管容易受到损伤。在肱骨髁的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而受到损伤。在儿童期,肱骨下端有骨骺,若骨折线穿过骺板,有可能影响骨骺的发育,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根据暴力的不同和骨折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第63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64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病因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当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图63-17)。如果在跌倒时,同时遭受侧方暴力,可发生尺侧或桡侧移位(图63-18、19)。第65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66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67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临床表现和诊断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应想到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能。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在诊断中,应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图63-20),应特别注意观察前臂肿胀程度,腕部有无桡动脉搏动,手的感觉及运动功能等。肘部正、侧位X线拍片是必须的,不仅能确定骨折的存在,更主要的是准确判断骨折移位情况,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第68页,共12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治疗(一)手法复位外固定(二)手术治疗1.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