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医学入门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病因与流行病学
03
临床评估体系
04
急性期管理原则
05
康复治疗框架
06
长期管理方向
01
基础解剖与病理
01
基础解剖与病理
PART
脊髓结构
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前后稍扁的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上端与延髓相连,下端尖削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功能分区
脊髓内部存在上行和下行的神经传导束,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神经信息,实现感觉、运动和内脏功能的调节。
脊髓结构与功能分区
脊髓损伤多由外力作用导致,如车祸、跌落、运动损伤等,也可由疾病、感染等因素引起。
损伤原因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受损,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出现感觉、运动、反射等异常。同时,损伤部位会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加重神经细胞的损伤。
病理机制
损伤病理生理机制
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区分
不完全性损伤
指脊髓部分损伤,仍有部分神经纤维保持连接,损伤部位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部分保留或呈现异常状态。不完全性损伤的恢复可能性较大。
完全性损伤
指脊髓完全断裂,损伤部位以下的神经传导完全中断,导致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完全丧失。
02
病因与流行病学
PART
创伤性因素
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砸伤、暴力伤害等,这些因素是导致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交通事故占首位。
非创伤性因素
常见致伤因素(创伤/非创伤)
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结核等,这些因素也可导致脊髓损伤,但相对较少见。
01
02
高危人群
男性青壮年、从事高空作业或重体力劳动者、有脊柱疾病或脊柱手术史者等,这些人群更容易发生脊髓损伤。
发病率分析
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高危人群与发病率分析
脊髓损伤可发生于脊柱的任何节段,但以颈椎和胸椎最为常见,颈椎损伤约占所有脊髓损伤的50%以上。
损伤节段
脊髓损伤的程度因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可分为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其中完全性损伤更为严重,恢复难度较大。
损伤程度
损伤节段分布规律
03
临床评估体系
PART
ASIAE级
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ASIAB级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ASIAD级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且大部分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ASIAC级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大部分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ASIAA级
完全性损伤,骶段(S4-5)无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SIA评分)
影像学检查技术(MRI/CT应用)
CT检查
能够清晰地显示脊柱骨折、碎骨片移位等情况,对于脊髓损伤的病因和损伤程度有很好的辅助诊断作用。
MRI检查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详细显示脊髓损伤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并观察脊髓内部结构的变化,如脊髓萎缩、瘢痕形成等。
并发症早期识别(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等)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心率加快、皮肤潮红、出汗等,需及时识别并处理,以避免病情恶化。
深静脉血栓
尿路感染
脊髓损伤后长期卧床,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定期做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
脊髓损伤患者常常伴随排尿功能障碍,易引发尿路感染,需定期检查尿常规以早期发现。
1
2
3
04
急性期管理原则
PART
初步评估
通过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脊柱稳定性,以决定患者搬运和处理方式。
脊柱稳定性处理
急救处理
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二次损伤,采取适当的固定和搬运方法。
手术治疗
对于不稳定性脊柱骨折或有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应用神经节苷脂、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神经保护剂
低温治疗
局部或全身低温治疗,以降低脊髓代谢,减少缺氧和损伤。
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等类固醇药物,以减轻脊髓水肿和继发性损伤。
神经保护治疗策略
多学科协作流程
负责手术治疗和神经保护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神经外科
负责患者的初期救治和生命体征监测。
急诊科
早期介入康复,制定康复计划和方案,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医学科
05
康复治疗框架
PART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手段,如运动、按摩和被动活动等,促进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功能恢复。
康复训练
包括站立、行走、平衡和协调等训练,旨在帮助患者重新学会日常生活技能。
矫形器应用
使用矫形器来纠正患者的姿势和步态,提高运动功能。
运动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
运动功能重建训练
排尿排便功能管理
膀胱和肠道功能训练
通过定时排尿、排便和逐渐增加膀胱、肠道的容量,以恢复患者的自控能力。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来增加膀胱容量或改善肠道功能,以促进排便排尿。
神经调节技术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