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正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的深化改革,公立医院的服务收费问题成为改革的焦点。转变现行收费机制,去除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不合理加成,确立以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为主的医疗服务收入为核心的补偿机制,是改革的关键环节。文章剖析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明确了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改革动向,提出了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9-231-03
公立医院对服务价格的制定过程依托于项目开展过程中全流程的成本评估与市场调研,保证了服务收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部署,而且能够有效指导公众的医疗消费行为,促进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本文依托笔者实践中的观察与案例研究,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实践进行深入阐释。
一、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政策
医疗行业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特质显著,受制于市场的自我平衡功能,医疗服务价格与需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它还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对于我国公立医院而言,首先是要考虑其公益性,其次才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关键在于控制医疗成本并提升服务品质。若仅依赖市场机制,医院可能会过分注重收入。在当前医改新形势下,国家财政的资助程度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价格。如果公共财政资助有所减少,医院只能被迫走向更依赖市场化的资金筹措道路。
(二)医疗成本
成本与定价的关系密不可分,医疗服务在所有医疗业务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即便公立医院以公共利益为宗旨,受到政府对服务收费的监管,成本的考量仍然是核心的定价依据。医院经营所涉及的方面,如医疗设备的耗费、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医技人员成本、固定资产的使用率等,均从成本角度出发,对医院的经济效益及其发展潜力产生影响。
(三)市场需求
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分化的趋势。经济发达地区,医疗服务需求旺盛,居民有较强的医疗费用支付能力,易于接纳价格较高的医疗服务。而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医疗服务需求较低,居民支付能力有限,对于高价医疗服务较为抗拒。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公立医院在制定价格策略时,应当深刻理解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经济背景下的需求差异,精准施策,满足医疗市场的多层次需求,以赢得公众的广泛支持。
(四)市场竞争
根据理论预测,在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服务在质量与数量上的区分度降低,价格调整的空间相应减少。但观察发现,某些在特定医疗细分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医院,通常会把优势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宣传点,这样的策略往往使得服务价格呈现上涨趋势。
二、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实施情况
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价格管理机制不健全
医疗服务成本的控制与定价机制是医院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关联到政策制定者、医疗保险提供者、医院部门以及病患者等多方面的利益关联。目前该机制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当前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系尚不完备且缺乏标准化,同时在价格管理的协作上,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协调效率低下,例如在医疗服务费用合理性及项目开展资质方面存在分歧;与上级管理机构之间的互动较为被动,多数时候只是单向的汇报与接受指导,缺少互动反馈,难以对管理上的新态势作出快速响应。
(二)专业价格管理人员不足
我国的医疗服务收费体系,各项服务价格是依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版)》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分类和规定的,包括了服务项目的具体名称、详细释义、计量标准和备注说明,每一项都具有其独特的指向性,这对一线医务人员及财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理解要求。由于医疗专业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不足,医务人员在应用价格政策时遇到疑问,往往难以从价格管理人员那里获得准确解答。再者,面对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对于科室提出的新项目定价,管理人员时常难以做到及时且精确的定价决策。
(三)价格管理职能单一
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在医院的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是引导医院财务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实践中的问题在于,过于侧重于落实既有价格政策,对于医疗服务定价的主动性与科学性不足。价格制定过程,常常只是沿袭既定规则,忽视了服务成本、资源配置与运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医疗价格改革的根本动因及其与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相互关系,也缺少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四)价格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在医疗服务成本控制中,公立医院遭遇的难题包括广泛的服务项目、繁杂的医疗器械规格、海量的收费数据,以及多样化的信息系统架构。目前,医院在物价管理上依然沿用旧有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基本的价格信息更新服务,但在面对现代化价格管理时显得力不从心,这造成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定价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