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学校麻疹防治知识.pptx
文件大小:1.5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2.6千字
文档摘要

学校麻疹防治知识演讲人:日期:

目录CONTENTS01麻疹基础认知02校园传播途径03症状识别方法04预防接种管理05疫情应急处理06家校协同教育

01麻疹基础认知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是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但病毒易发生变异。病毒特性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进行增殖,然后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随后,病毒在全身各脏器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增殖,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致病机制病毒特性与致病机制

年龄儿童是麻疹的主要易感人群,特别是6个月至5岁的儿童更为易感。接触史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家庭成员、学校同学等,更易感染麻疹病毒。免疫状态未接种麻疹疫苗或未感染过麻疹病毒的人群,对麻疹病毒易感。易感人群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6-21天,平均10天左右。在此期间,感染者通常无症状,但具有传染性。前驱期通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卡他症状。此时,传染性最强。出疹期一般在前驱期后3-4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耳后、发际,然后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和四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此时,传染性逐渐减弱。恢复期出疹后3-4天,皮疹开始消退,留下浅褐色的色素沉着。此时,传染性基本消失,但需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病程发展阶02校园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是麻疹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随飞沫进入空气,他人吸入后就可能感染。飞沫传播距离有限飞沫传播通常发生在近距离,如与患者同处一室、同班同学等,因此控制飞沫传播是校园麻疹防控的关键。飞沫传播的预防措施戴口罩、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可有效降低飞沫传播的风险。飞沫传播原理

密切接触风险点密切接触的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共用个人物品等,以减少密切接触传播的风险。03学生之间接触频繁,共用物品较多,且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较差,容易成为麻疹传播的“桥梁”。02密切接触的风险因素密切接触是麻疹病毒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如与患者共用餐具、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等,都可能导致感染。01

集体活动防控的策略加强晨检、病例隔离、疫苗接种等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理病例,降低集体活动的传播风险。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集体活动易引发麻疹传播学校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如上课、集会、课间操等,学生聚集在一起,病毒易于传播。集体活动防控的难点由于学生人数多、活动场所相对封闭,一旦有病例出现,很难在短时间内控制传播。集体活动防控难点

03症状识别方法

典型皮疹表现斑丘疹逐渐扩散,可融合成片,皮肤变得粗糙,有像鸡皮样的感觉。皮疹扩散麻疹初期出现红色斑丘疹,通常始于头部,后逐渐蔓延至全身。红色斑丘疹皮疹在几天后开始褪色,随后留下浅褐色色素沉着,通常持续数周。褪色与色素沉着

早期发热特征高热麻疹早期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达到39℃至40℃,持续数天。发热通常始于皮疹出现前1-4天,并随着皮疹的扩散而持续升高。发热规律高热时,孩子可能出现畏寒、头痛、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等症状。伴随症状

呼吸道并发症消化系统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麻疹可导致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并发症,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麻疹病毒可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麻疹还可能引起脑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表现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并发症预警信号

04预防接种管理

疫苗种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包括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接种程序麻疹疫苗接种应遵循一定的接种程序,确保接种效果。接种对象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是麻疹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通常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接种。国家免疫规划政策

补种流程与时效未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完成麻疹疫苗接种的儿童和青少年。补种对象根据当地麻疹流行情况和接种程序,及时安排补种时间。补种时间可在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或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补种。补种地点010203

禁忌症排查标准在接种麻疹疫苗前,应进行禁忌症排查,确保接种安全。接种前排查01排查内容包括过敏史、发热、免疫缺陷等方面,有禁忌症的儿童不能接种。排查内容02接种后需在接种单位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无不良反应后再离开。接种后观察03

05疫情应急处理

病例报告流程发现病例学校应当加强晨检、因病缺勤登记等健康监测工作,一旦发现麻疹病例,应当立即报告。01报告程序学校应当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按照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向教育部门报告。02隔离治疗麻疹患者应当进行隔离治疗,直至出疹后5天,并同时对其进行医学观察。03

停课时间应当从末例病例确诊后开始计算,不少于21天。停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