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
日期:
医院预检分诊工作流程
目录
01
接待与初筛
02
分诊分级标准
03
信息登记流程
04
分区导引机制
05
应急响应预案
06
质量监控体系
01
接待与初筛
分诊台功能定位
分流患者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将患者分配到不同的诊疗区域,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初步诊断
咨询引导
分诊台医护人员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病情等,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提供就医指导和建议,提高患者满意度。
1
2
3
询问病史
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决定治疗优先级。
病情评估
沟通技巧
运用沟通技巧,快速有效地获取患者信息,建立信任关系。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患者主诉快速采集
体温测量
准确测量患者体温,判断是否存在发热等异常情况。
血压测量
测量患者血压,评估心血管系统状况,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心率测量
测量患者心率,判断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呼吸频率测量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评估呼吸系统功能,及时发现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
基础生命体征测量
02
分诊分级标准
四级病情评估体系
病情危重程度分级
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四个级别。
评估项目
包括生命体征、症状、体征、病史、精神状态、疼痛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病情动态观察
实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分级。
急诊分级标识应用
标识颜色
使用红、黄、绿等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紧急程度,方便快速识别。
标识位置
标识内容
在患者病历、床头卡、手环等位置张贴标识,以便医护人员快速查找。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紧急程度等基本信息。
1
2
3
特殊人群优先规则
包括老年人、婴幼儿、残疾人、孕妇等。
特殊人群范围
在排队、就诊、检查等环节,给予特殊人群优先安排。
优先措施
对于行动不便或病情严重的特殊人群,需安排陪同人员协助就医。
陪同人员
03
信息登记流程
在系统中完善患者病史、过敏史、用药史等病历资料。
病历资料完整性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患者信息的录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
录入及时性
01
02
03
04
确保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准确无误录入系统。
患者信息准确性
保护患者隐私,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信息安全性
电子系统录入规范
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疫区旅居史,以筛查潜在传染病患者。
询问旅居史
流行病学调查要点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
接触史调查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对患者进行症状筛查,及时发现疑似病例。
症状筛查
对疑似病例进行跟踪观察,并按规定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跟踪与报告
分诊单内容
确保分诊单上包含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摘要、分诊建议等内容。
打印清晰度
保证分诊单打印清晰,字迹易于辨认,避免信息错误。
交接确认
分诊单打印后,需与接诊医生或相关科室进行交接确认,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诊疗。
存档管理
对分诊单进行存档管理,以备后续查阅和统计分析。
分诊单打印与交接
04
分区导引机制
普通/发热双通道设置
标识清晰
在医院入口和关键位置设置醒目的双通道标识,引导患者分流。
体温检测
在双通道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设备,对所有进入人员进行体温筛查。
流程隔离
双通道严格分开,避免发热患者与普通患者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防护
双通道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工作。
对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优先救治,确保救治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急诊区域设置专门的急危重症分流区域,确保患者得到快速救治。
配备必要的紧急抢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确保患者救治需要。
加强医护人员的急危重症救治培训,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
急危重症优先通道
紧急救治
紧急分流
紧急抢救设备
医护人员培训
隔离观察区启用标准
疑似患者隔离
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观察,避免疫情扩散。
隔离设施
设置专门的隔离观察区,配备必要的隔离设施,如隔离病房、隔离设备等。
隔离观察措施
制定详细的隔离观察措施,包括患者管理、医护人员防护、环境消毒等。
疫情上报
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及时上报,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05
应急响应预案
群体事件处置流程
初步评估
对发生群体事件的性质、规模、危害程度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应急响应级别。
02
04
03
01
现场处置
组织医护人员迅速到达现场,进行紧急救治,稳定患者情绪,维护现场秩序。
紧急报告
立即向医院领导、主管部门和相关科室报告,同时拨打紧急救援电话。
分流与疏散
根据患者情况,有序分流、疏散患者,避免过度拥挤和交叉感染。
监测与报告
建立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报告传染病病例。
传染病预警触发机制
01
预警发布
根据传染病疫情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预案。
02
隔离与治疗
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