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CRRT抗凝不达标原因.doc
文件大小:17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1.84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CRRT抗凝不达标原因

CRRT患者,第一次透析前检测ATIII(血浆抗凝血酶III)活性,

ATIII活性正常(ATIII>80%),患者开始进行CRRT治疗。但是随

着时间的推进,发现血滤管中有凝块,抗凝指标不达标,增加肝素剂

量亦无效。临床医生要求再次检测ATIII活性,结果发现ATIII活性

<30%,所以肝素抗凝无效,即使追加肝素剂量,也不能达到抗凝要

求。这个时候咋办?

肝素抗凝失效

那ATIII活性降低为什么会导致肝素抗凝失效呢?

肝素本身没有抗凝活性,其通过与ATIII结合发挥抗凝作用。当

肝素与ATIII结合后,ATIII的构象发生变化,结合反应中心暴露出

来,从而更易于和凝血酶等结合,使ATIII的抗凝作用增加上千倍。

肝素还可以从ATIII-凝血酶复合物上解离出来继续与游离的ATIII

结合,不断地强化ATIII的抗凝作用。

肝素抗凝机制

抗凝血酶ATIII

ATIII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灭活丝氨酸蛋白

酶的量取决于ATIII的活性。

ATIII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

ATIII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

ATIII活性<30%,肝素抗凝无效。

ATIII、肝素和抗凝的关系就好比人、支点和地球的关系,如下

图。

ATIII为何降低?

为什么ATIII在第一次透析检测时ATIII活性>80%,现在ATIII

活性<30%了呢?

AT活性降低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前者与遗传有关,后者见

于患严重肝、肾疾病患者。

肾病综合征患者,因血浆白蛋白降低,其AT活性降低者达75%。

AT血浆浓度与血浆蛋白浓度成正相关,而尿毒症患者常伴有低

蛋白血症。有文献报道,AT活性在各类疾患所致的肾脏损伤中降低。

另外,血液透析患者长期持续肝素治疗后血浆中AT消耗增多,

导致AT活性下降,肝素敏感性降低。

AT活性降低可反映尿毒症患者的抗凝活性减弱,还提示血液透

析时肝素抗凝效果不佳或出现肝素耐药现象。

所以,每次透析前检测ATIII活性更为稳妥。

综上分析,ATIII活性降低导致肝素抗凝无效,临床上不仅见于

血液透析时,其他肝素抗凝临床场景下也会出现由于ATIII活性低导

致的肝素抗凝无效现象。

人体内正常流淌的血液,是凝血,抗凝和纤溶三大系统动态平衡

(如图4)的结果。凝血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血栓或出血风

险。抗凝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由ATIII,蛋白C系统及

组织因子抑制物组成。ATIII是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其抗凝

作用占生理抗凝的70-80%,是维持凝血平衡的重要物质,起着重要

的抗凝调节作用。

凝血平衡

血液透析前进行AT检测,除诊断尿毒症患者抗凝功能外,还有

助于判断血液透析时肝素的抗凝效果,对于AT活性明显降低者,血

液透析前进行AT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

进行。

解决办法(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21版)):

对于血浆抗凝血酶活性<50%的患者,不宜直接选择肝素或低分

子量肝素;应适当补充抗凝血酶制剂或新鲜血浆,使患者血浆抗凝血

酶活性≥50%后,再使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