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抢救危重患者标准化流程
演讲人:
日期:
06
后续处置规范
目录
01
接诊与评估阶段
02
初步急救措施实施
03
多学科协作机制
04
急救设备应用标准
05
医疗文书与沟通
01
接诊与评估阶段
病人病情紧急程度
根据病人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如呼吸急促、昏迷、休克等。
病人症状严重程度
病人生命体征指标
根据生命体征指标进行分级,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
根据病人病情紧急程度进行分级,包括濒危病人、危重病人、急症病人和非急症病人。
分诊分级判定标准
体温
使用电子体温计或红外线体温计快速测量体温。
血压
使用电子血压计或手动血压计测量血压,注意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数值。
心率
通过心电图或心率监测仪测量心率,注意心率快慢和节律。
呼吸频率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
生命体征快速监测
病情濒危,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需立即抢救。
病情危重,但相对稳定,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病情较重,但稳定,可以进行常规诊疗,但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病情轻微,症状较轻,可以在急诊室内等待治疗。
病情危重程度分级
红色级别
黄色级别
绿色级别
蓝色级别
02
初步急救措施实施
心肺复苏操作规范
胸外按压
确保患者仰卧于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双手交叠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进行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采用仰头抬颏法或推举下颌法,使患者气道保持开放。
施救者捏住患者鼻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时间约1秒,使胸廓隆起。
1
2
3
评估气道
通过观察患者呼吸形态和听诊呼吸音,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气道梗阻。
气道开放管理技术
清理呼吸道
采用指抠法或吸引器,迅速清除患者口鼻腔内分泌物、呕吐物等异物。
防止舌后坠
可使用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等器具,防止舌后坠导致的气道梗阻。
循环支持处置方案
触摸患者大动脉(如颈动脉、股动脉),判断心跳是否停止,以及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等。
评估循环
若患者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配合,比例为30:2。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配合
根据患者病情,迅速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急救药物,以恢复自主循环。
药物支持
03
多学科协作机制
急诊科医生、护士、技师等。
急救团队组成架构
急救团队核心成员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外科、呼吸科等专科医生。
急救支援团队
负责患者初步评估、紧急处理、稳定病情及后续治疗。
急救团队职责
专科会诊响应流程
紧急会诊
患者病情涉及其他专科时,应立即请求相关专科医生会诊。
会诊医生职责
提出专业意见,参与制定治疗方案,协助急救团队实施治疗。
会诊形式
电话会诊、床旁会诊或远程会诊等。
严格执行医嘱
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诊疗过程。
病情监测与记录
沟通与合作
医护之间需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商讨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护士需准确执行医生的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指令。
医护协同操作规范
04
急救设备应用标准
呼吸机
心电监护仪
临时起搏器
除颤器
用于支持患者呼吸,确保氧合和通气。
用于心脏骤停时进行电除颤,恢复正常心律。
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在心脏传导系统出现问题时,提供紧急起搏支持。
生命支持设备配置
快速评估心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功能。
便携式超声
检测患者血糖水平,鉴别低血糖或高血糖。
血糖仪
01
02
03
04
快速检测患者动脉血气,评估氧合和酸碱平衡。
血气分析仪
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指导输血和用药。
凝血功能监测设备
紧急检查设备使用
列出常用急救药品,包括心肺复苏药物、升压药、抗过敏药等。
急救药品清单
急救药品管理规范
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按规定条件储存,避免受潮、光照等。
药品储存要求
记录药品使用情况,包括患者姓名、用药时间、剂量、效果等。
药品使用记录
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及时更换过期药品,确保药品质量。
定期检查药品
05
医疗文书与沟通
抢救记录书写要求
准确记录患者病情
包括患者入院时的生命体征、病情严重程度、抢救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治疗效果等信息。
详细记录抢救过程
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记录抢救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抢救时间、涉及人员等,确保记录内容真实、客观、准确。
抢救记录应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避免涂改或遗漏。
1
2
3
家属告知沟通要点
病情危重程度
向家属说明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家属有心理准备。
抢救措施与风险
向家属介绍已经采取的抢救措施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
沟通方式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倾听家属的意见和疑虑,及时解答问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科室交接注意事项
交接时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抢救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