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医学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关于X射线的产生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电子与原子核外电子相互作用产生
B.高速电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
C.高速电子与原子核内质子相互作用产生
D.高速电子与原子核内中子相互作用产生
答案:A
解析:X射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与原子核外电子相互作用,电子的能量发生变化,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产生X射线。高速电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主要产生轫致辐射,但不是直接产生X射线的主要方式;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一般不直接参与X射线的产生过程。
2.下列哪种物质对X射线吸收能力最强
A.水
B.脂肪
C.肌肉
D.骨骼
答案:D
解析: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与物质的密度和原子序数有关。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钙等高密度、高原子序数的物质,所以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最强,在X射线图像上表现为白色高密度影。水、脂肪和肌肉的密度和原子序数相对较低,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较弱。
3.胸部X射线正位片上,心影增大常见于下列哪种情况
A.肺气肿
B.冠心病
C.心肌病
D.气胸
答案:C
解析:心肌病可导致心肌增厚、心室扩大等,从而使心影增大。肺气肿主要表现为肺部透亮度增加、胸廓增大等,心影一般变小;冠心病主要影响冠状动脉供血,早期心影可无明显增大;气胸表现为胸腔内气体增多,肺组织被压缩,心影可向健侧移位,但一般不会单纯表现为心影增大。
4.胃肠道钡餐造影检查中,胃溃疡的典型X射线表现是
A.充盈缺损
B.龛影
C.黏膜破坏
D.管腔狭窄
答案:B
解析:龛影是胃溃疡的典型X射线表现,是由于钡剂填充溃疡凹陷处所致。充盈缺损多见于胃肠道肿瘤;黏膜破坏是肿瘤浸润的表现;管腔狭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肿瘤、炎症等,但不是胃溃疡的典型表现。
5.关于CT扫描的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密度分辨率高
B.可进行多平面重建
C.辐射剂量低
D.图像无重叠
答案:C
解析:CT扫描的优点包括密度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的细微结构;可进行多平面重建,如冠状面、矢状面等,有助于全面观察病变;图像无重叠,避免了传统X射线图像中组织结构相互重叠的问题。但CT扫描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这是其缺点之一。
6.在CT图像上,肝脏囊肿的典型表现是
A.低密度影,边界清晰,无强化
B.高密度影,边界清晰,有强化
C.等密度影,边界不清,无强化
D.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有强化
答案:A
解析:肝脏囊肿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影,其CT值接近水的密度。囊肿壁薄且光滑,边界清晰。由于囊肿内为液体,无血供,所以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表现。
7.磁共振成像(MRI)中,T1WI上呈高信号的组织是
A.水
B.脂肪
C.空气
D.骨骼
答案:B
解析:在T1WI(加权像)上,脂肪呈高信号,表现为白色。水在T1WI上呈低信号,表现为黑色;空气和骨骼在MRI图像上一般表现为无信号区,呈黑色。
8.以下哪种疾病在MRI上表现为“靶征”
A.肝海绵状血管瘤
B.肝癌
C.肝脓肿
D.肝囊肿
答案:C
解析:肝脓肿在MRI上典型表现为“靶征”,中心为脓液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为肉芽组织呈等或稍长T1、长T2信号,最外层为水肿带呈长T1、长T2信号。肝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灯泡征”;肝癌在MRI上有其特征性的强化方式,但不是“靶征”;肝囊肿表现为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无“靶征”表现。
9.介入放射学中,经皮穿刺血管造影常用的穿刺部位是
A.桡动脉
B.肱动脉
C.股动脉
D.颈动脉
答案:C
解析: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触摸和穿刺,管径较粗,能够容纳较大的导管,且周围组织疏松,便于压迫止血,是经皮穿刺血管造影常用的穿刺部位。桡动脉也可用于穿刺,但相对股动脉,其管径较细,穿刺难度稍大;肱动脉穿刺较少用于血管造影;颈动脉穿刺风险较大,一般不作为首选。
10.下列哪种介入治疗方法可用于肝癌的治疗
A.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
B.经皮肾穿刺造瘘术
C.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D.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答案:C
解析: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肝癌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向肝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阻断肿瘤的血供,同时发挥化疗作用,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主要用于缓解梗阻性黄疸;经皮肾穿刺造瘘术用于治疗肾积水等泌尿系统疾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主要用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
11.骨肿瘤的X射线表现中,“Codman三角”常见于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