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2025年照明行业趋势分析:照明行业科技创新方向
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照明行业正处于从高速进展向高质量进展的关键转型期。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照明行业既面临着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也迎来了技术革新给予的机遇。深化剖析照明行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并展望将来进展方向,对于精确?????把握2025年照明行业趋势、推动行业持续健康进展意义重大。当下,照明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肯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探究前行。
一、照明行业进展现状:压力与机遇并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照明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进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受3年疫情的冲击,照明行业进展面临不小的压力。2022年,照明行业销售额约639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02%;出口总额627.08亿美元,同比下降4.22%,均低于全国工业和轻工业的相关数据。规上企业营收3883.03亿元,同比下降3.86%,利润总额211.6亿元,同比虽仅下降0.46%,但低于轻工业9个百分点。
近年来,照明行业产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22年全国电光源累计产量近350亿只,同比下降超17%,而灯具及相关产品出口总额约464亿美元,约占全部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的74%,同比下降约6%。灯具及相关产品与电光源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额比例从2022年的1.8∶1提升到2022年的5.1∶1。这表明照明行业在完成从传统照明向LED照明的转型后,正加速向绿色、智能、健康方向跨界融合进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绿色低碳政策的推动下,光伏产品市场需求增长;消费者对居住环境健康舒适的关注度提升,定制化智能照明市场需求增大;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也促进了植物照明产品的市场需求。照明企业乐观应对市场变化,在细分领域加大投入,努力提振内销市场。
二、照明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与挑战共生
照明行业企业越来越重视科研投入,2022年度,照明行业竞争力2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达4.4%,在轻工科技百强企业中,照明行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47%,研发强度位居轻工行业其次。不断增加的科研投入为行业技术创新供应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行业内科研机构数量持续增加,上中下游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下游企业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建立了企业讨论院、技术研发平台和产品研发平台等部门,完善了产品开发和技术预研体系,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共性化和定制化进展。
照明行业科技从业人员队伍基本稳定,核心企业科技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数量比例、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几乎持平。行业乐观开展人才规划,通过联合专业院校、讨论所等机构,建立联合人才培育方案和科研合作团队,并开展技术沟通活动,促进了人才成长和科研成果的推动。
照明行业在科研成果方面成果显著,专利申请维持在较高水平。2022年,行业科技成果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5项,在其次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评审中,照明领域有7件相关专利上榜,其中,国星光电的创造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尽管照明行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2022-2023CLITI创新产品的状况来看,虽然产品创新方向较为全面,涵盖健康、智能、绿色等多个方面,但创新点不够清楚,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程度不均衡。新材料在创新要点中的占比仅为8%,而照明成品在产品结构中的占比为30%,元器件/原材料占比相对较低。
照明行业在向跨界融合进展的过程中,协同性不足。在全产业链方面,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力量薄弱,部分高端原材料、关键设备依靠进口,产业链上下游供需途径不畅;在产业与学术方面,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有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量有待提升;在应用层面,照明行业与其他行业在技术上的互联互通、融合进展还需进一步推动。
标准对于照明行业的高质量进展至关重要,但当前照明行业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速度不够快。在现行的照明行业国家标准中,传统照明产品相关标准占比较高,LED相关标准占比不足一半,智能化、绿色低碳等方面的标准更少。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团体标准的实效性和敏捷性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标准的转化。
三、照明行业科技创新方向:多元进展,前景可期
国家产业政策鼓舞企业跨界融合,推动家居产业协同联动、融合互通、智能互联。照明行业作为家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来将朝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