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煤炭行业节能提效与低碳发展管理路径分析.docx
文件大小:40.29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8
总字数:约3.36千字
文档摘要

煤炭行业节能提效与低碳发展管理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煤炭行业作为传统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压力。研究发现,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到煤炭消费量、煤炭品质、能源结构等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行业在产能利用、生产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打造新质生产力,文章基于对煤炭行业现状的研究,认为坚持以技术突破为着力点、产业融合为切入点、人才培育为关键点、环境保护为核心点,多措并举,同步创新,是指导和助力煤炭行业实现绿色转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方向。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0-294-02

一、煤炭行业节能提效与低碳发展的意义

一是降低能源消费成本,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在降低成本方面,一般采取两个途径:一是提高能效水平,减少资源浪费;二是引入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开采效率。煤炭行业的节能提效与低碳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一则可降低企业能源成本和生产成本,二则在与相关产业共同配合的过程中,将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业态的形成,这些新兴领域进一步促进了煤炭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提升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形成新的能源结构体系,从而提高整体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二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促进环境保护治理。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煤炭作为使用产生二氧化碳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过60%的主要能源,其节能提效与低碳发展可以显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环境和生态影响巨大[1]。随着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煤炭行业通过引入清洁能源、开发新型节能技术等手段,在向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动了产业的绿色发展,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

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效益提升。煤炭行业节能提效与低碳发展对于推动社会效益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节能提效降低了企业各项成本,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低碳发展助推了新兴产业的涌现,大量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进入,推动行业的持续性发展。于企业而言,更是新的利益增长点。

二、煤炭行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是煤炭消费量。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导致煤炭消费量持续上升。煤炭在电力、钢铁、化工等多个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消费量的增长直接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

二是煤炭品质。煤炭品质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煤的燃烧效率和碳排放因子上,高品质的煤炭通常具有高热值和低灰分,燃烧效率较高,因此,单位质量煤炭的碳排放量较低。相反,低品质的煤炭燃烧效率较低,碳排放因子较高,则会导致单位质量煤炭的碳排放量增加。

三是煤炭使用方式。煤炭的使用方式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散烧和简单燃烧等传统的煤炭燃烧方式往往燃烧效率较低,且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从而增加碳排放。而采用先进的煤炭利用技术,如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则可以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碳排放。此外,煤炭的洗选和配煤技术也可以改善煤质,降低碳排放。

四是能源结构。一个地区的能源结构代表着该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一些地区或国家,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较高,导致整体能源结构的碳排放强度较大。因此,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降低煤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五是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对煤炭碳排放的影响体现在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等各个环节。采用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如智能化开采、绿色开采等,可以减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煤炭加工和利用方面,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高效节约型清洁利用技术等,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2]。

六是政策与管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能源政策、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推动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加强煤炭行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环保法规,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或者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推动煤炭行业的低碳转型[3]。

三、煤炭行业节能提效与低碳发展的管理路径

(一)以技术突破为着力点,建设煤炭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煤炭行业需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明确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目标——聚焦于提升煤炭开采、加工和利用的能效,同时降低碳排放(这一目标应具体、可量化,以便后续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4]。例如,通过合作研发、举办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