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课件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pptx
文件大小:1.54 MB
总页数:5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1.05万字
文档摘要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小北XX年XX月

本章学习目标1.熟悉课程与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2.探索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其他理论基础。3.追溯不同的哲学历史流派,探索其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4.理清不同的社会学流派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5.掌握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本章知识导图

古代哲学与课程古代哲学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孔子、亚里士多德、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包括古代哲学、近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现代哲学与课程近现代哲学流派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影响,如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永恒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社会学与课程社会学与课程与教学紧密相连,是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学科,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心理学与课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具体。

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古代,哲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领域,更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一、古代哲学和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古代哲学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深。柏拉图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暂时的、虚幻的,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世界划分对应这两种世界,人们会产生两种认识,分别为使用感觉认识的现象世界和运用思维认识的理念世界。认识论古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古代教育哲学的发展知识观柏拉图强调数学、辩证法等理性范畴的知识及训练,并且始终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教学方法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强调真理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将人的灵魂分为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

03亚里士多德教学方法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强调真理的重要性,这与中国的师道尊严传统迥然不同。01知识分类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四类,包括逻辑学、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生产科学。02知识性质第一类知识和第二类知识与形式有关,第三类知识与质料、形式均有关。古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抑制理性、高扬神性、贬低人性,使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欧洲中世纪教育人们转而批判经院哲学及其教育方式,认为经院哲学家不是把人的知识引向真理,而是陷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培根批判人的知识只能来自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不能放任自流,需按照确定的规律进行学习。牛顿观点主张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在经验能力与理性能力之间建立一个合法的“婚姻”。经验与理性结合古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永恒主义主张教育应追求永恒价值,对课程与教学的理念产生了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强调逻辑与实证,对课程与教学的科学性产生了影响。批判理论关注社会问题,对课程与教学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哲学流派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影响。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对课程与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实用主义注重实际应用,对课程与教学的实用性产生了影响。010402050306二、近现代哲学流派和课程与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教学的发展阶段特点文化自信与课程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与教学的矛盾关系课程与教学的整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基本立场和指导思想,它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用联系、矛盾和发展的观点看待课程与教学。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跨学科教学、大单元教学等教学观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课程与教学中存在很多矛盾的关系,如课程与教学是矛盾的双方,“教”与“学”之间也是矛盾的双方,二者共存于教学之中。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在遵循“从教到学”总方向的基础上,教学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呈现出同的特点,即文化自信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文化教育领域中的创造性运用。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文化自信为引领推动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继承革命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融入课程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实用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家们犯了“二元论”的错误,因为他们将求知的主体与被认知的对象分割开来,导致经验与理性认知被视为互不相关的问题。在教育上,实用主义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体和对象、精神和物质不能独立存在,只能作为统一的经验整体而存在。实用主义以经验为中心,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观,认为任何知识都包含有行动的因素,没有行动就没有知识,知识也因为能指引行动而具有实用价值。在课程与教学论上,实用主义注重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在其中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