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控的策略研究
摘要: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对于我国科技事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而在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科研业务以及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财务内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基于这一现实关联,文章针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内涵进行研究,分析当前阶段科研事业单位在财务内控领域面临的新要求,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问题和优化策略做出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当前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存在忽视财务内控、财务内控队伍建设不足、财务风险防范不足、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085-02
在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推动财务内控的优化实施成为科研事业单位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保障科研工作有序开展以及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在现阶段的财务内控方面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单位的财务工作水平不高,无法为科研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鉴于此,科研事业单位应当意识到加强财务内控的重要性,瞄准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和痛点,主动采取措施,切实提升财务内控的有效性,为单位的持续发展赋能。
一、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概述
(一)财务内控内涵
(二)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新要求
二、科研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控的重要性研究
一是,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优化配置,保障科研项目顺利实施。通过财务内控,科研事业单位可以清楚地了解本单位的资金配置和使用情况,以及各部门、各岗位和科研项目的资金需求,从而以需求为导向开展财务资金配置,使每一笔资金都能有序投入科研工作,发挥其应有效益,提升科研项目成功率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二是,保障资金安全,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通过财务内控可以及时发现科研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异常或违规情况,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资金规范使用,有效避免资金使用不当而引起的科研资金闲置、浪费问题。三是,规避财务风险,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财务风险是科研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如若预防处置不当,轻则导致科研资金闲置浪费,重则耽误重要的科研项目,给科研活动造成损失,与之相对的,通过财务内控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处置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因素,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四是,促进事业单位持续发展和我国科技事业进步。加强财务内控对于提升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具有积极意义,而这能为单位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工作对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直接影响,故而应当加强财务内控工作,以此确保科研活动有序开展,促进我国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
三、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现存问题分析
(一)财务内控不受重视
科研事业单位对于财务内控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财务内控的有效性。结合现阶段状况来看,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关注本单位的科研项目进度,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但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更遑论关注财务内控的实施。与此同时,单位内部的一些基层职工对于财务内控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财务内控与自身工作之间的密切关联,故而未能在财务人员开展财务内控的过程中予以主动配合,导致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受阻。
(二)财务内控队伍建设不足
在财务内控实施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直接影响到财务内控的实施效果,具体来看,现阶段科研事业单位实施财务内控需要复合型人才,工作人员既要精通财会知识和内部控制理论,也要了解本单位的科研情况,能够了解科研项目的资金需求和科研进度。然而,结合当前情况来看,由于单位忽视财务内控队伍建设,导致一些工作人员具备财会知识和内部控制知识,但对于本单位的科研项目了解不足。同时,一些工作人员仍旧采取过时的财务内控措施,其理论水平不足、知识结构老化,致使工作人员无法胜任财务内控岗位[1]。
(三)财务数字化水平不足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信息技术融入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能有效提升财务内控水平,为工作人员开展财务内控工作提供便利。但从当前状况来看,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存在财务数字化水平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数据信息融通共享受阻,单位内部还存在相对明显的信息壁垒,同时,单位对于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不足,无法清晰、全面地反映单位当前阶段的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
(四)内部监督控制不到位
内部监督控制是科研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控工作的重要手段,但结合当前阶段的财务内控情况来看,一些单位在内部监督控制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一般而言,科研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内部审计、绩效考核等手段实现内部监督控制,但审计活动与考核工作的独立性不足,导致审计结果、考核结果有失公允,无法准确反映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情况。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对于审计和考核结果的反馈不到位,无法根据内部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