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山西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及政策研究
摘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山西省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和建设好“示范区”“新高地”的内在要求。文章将山西城乡融合发展置于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梳理了我国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战略演进,在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地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提出推动山西省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130-03
一、城乡融合发展概述
(一)“城”与“乡”的划分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演进
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其三大制度标志——统购统销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共同构建了城乡之间鲜明的界限。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开始正视并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系统性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理念的提出,也反映了党中央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深化认识、完善相关政策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首次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层面上的重大任务提出,旨在实现城乡间的均衡发展。随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将“统筹城乡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并置于“五个统筹”之首,凸显了其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方向。在这一政策框架下,政策重心放在了城市和工业上,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式,积极促进农业农村的持续、全面发展。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国内典型发展模式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先进经验
5.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美国政府设立了“工读课程计划”,德国建立农民职业培训的“双元职业训练制度”。日本政府颁布《农业协同组合法》,在全国普遍设立农业协同合作组织,推动成立“农业协同组合”网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协”保障了农民的整体利益,实际上成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韩国通过针对农民的4H教育(Head、Heart、Health、Hand)、农渔民后继者教育和专业农民教育等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得农民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此外,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研修院,培养新村运动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且大力兴建村民会馆,大力发展农民协会,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二)国内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总体看,国内各地在因地制宜地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类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是以城市为主导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强调城市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在这一模式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以乡村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乡镇企业为拉动力,挖掘乡村自身潜力,培育自己的乡镇企业,因地制宜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通过发展乡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互动发展。这种模式在一些具备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的地区尤为明显,如苏南地区。三是以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城乡之间的平等与互补,强调城乡发展的整体性,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规划,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在这一模式下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在总结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各地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和探索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政策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还尚待时间检验。
三、促进山西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山西省在城乡融合方面的优势和短板,必须有针对性地确立推动城乡加快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立足全省实际选择能够“扬长避短”的发展策略,通过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都市圈、城市群中形成强有力的引领,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一)城乡“五融”引领“四化”
在当前城乡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本文提出了以城乡“五融”为路径,以实现“四化”目标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发展策略。城市与乡村的深度融合,核心在于五个方面的全面融合,即城乡空间、产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五融”。这些融合举措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四化”的理想状态,也就是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覆盖、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人口分布的合理布局。在城乡空间融合上,重点在于通过规划引领,实现城乡布局的合理化,打破传统城乡分割的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的深度融合。这意味着将城市视为农村的延伸,将农村视为城市的绿色屏障,构建一种城市与乡村相互交织、互补共生的空间格局。在产业融合上,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产业界限,形成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