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时代视角下涉外警务面临的挑战及涉外法治建设路径探讨
摘要: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现有国际治理机制的缺陷日益显露。构建更加公正民主的国际秩序,逐渐成为各方的共识。法治被公认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被广泛接受为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共同理念、原则和战略。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诸多新矛盾、新挑战,涉外警务法治领域的短板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面对霸权国家频繁以“法律”之名对我国实施干涉、制裁和“长臂管辖”,我国尚未建立起全面的防备体系和有效的阻断机制。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内经济转型,产业链升级,新型涉外警务问题也在变革中重塑,我国急需加快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涉外警务能力,为经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的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
关键词:经济新时代涉外法治涉外警务
一、涉外法治建设之意义内涵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进行专门部署,明确强调“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这是“涉外法治”第一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标志着我们党将涉外法治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涉外法治”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党在法治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国家层面涉外法治建设的意义
完善涉外法治工作建设一方面是回应与贯彻全面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略思维的应然之举: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法治理念和规则有助于推动国内法治建设的现代化,而国内法治环境的完善和现代化发展,也有助于与国际法律规则接轨,反哺并提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的法律体系更加开放与规范。另一方面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应然之举:在处理跨国犯罪、警务合作、协议签订、双(多)边问题等国际事务时,健全的涉外法律体系有助于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防止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外来干涉。同时,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脱钩等多重压力,使得国际经贸关系和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随着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活动的增多,涉外法治建设也能够更好地维护海外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支持和帮助,减少涉外法律事务风险。
(二)国际层面涉外法治建设的意义
涉外法治建设有助于我国应对全球化的跨境挑战,包括但不限于跨国犯罪、非法移民、舆情管理、气候变化以及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治理难题。涉外法治建设工作通过建立有效的法律机制和国际合作框架,能够为我国参与全球性的治理和共同应对提供重要支撑。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性意识形态对抗的加剧以及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国家内部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加剧,健全的涉外法治体系可以深化我国与其他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法治合作,为国际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等领域提供法律保障,营造互信共赢的国际环境。
推动涉外法治建设事业持续发展,展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法律影响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推动涉外警务合作等外交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涉外警务工作面临之挑战
涉外警务工作是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全球化加速交流的背景下,涉外警务工作的能力与水平也彰显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国际化视野和执法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对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持续升高,涉外警务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丰硕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回应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三非”问题查处难
“三非”问题具体是指在我国境内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外籍公民,根据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查处“三非”外国人6.56万人次。首先,这些“三非”人员大多来自欠发达地区,并伴随有规模化与团伙化的非法入境与居留趋势,零星化、季节性的非法入境特点使得对这些“三非”人员难以整体查缉。其次,“三非”人员入境多以务工、通婚等目的为主,入境后被层层分流至偏僻的工厂与村镇,基层警力资源不足以完全覆盖“三非”人员的行为轨迹,如福建、广东地区的务工型“三非”人员;广西、云南地区通婚型“三非”人员。与此同时,《非法移民遣返机构工作规定》于2023年10月1日开始实行,而我国偏轻的“三非”人员处遇以及较繁琐的遣返政策并不足以给予外来非法人员足量的威慑。此外,部分越南、老挝等非法入境人员与我国广西地区居民样貌特征差异小,存在难以视觉排查的问题。
(二)涉外警务人才基数少
目前,我国开设涉外警务专业的高校只有九所公安院校,并且不存在定向专业的培养模式,导致专业的涉外警务人才基数少,与实际工作需求不匹配,多地相关涉外工作岗位存在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