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风景园林综合理论》研究生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根瘤是根瘤细菌或放射菌等侵入植物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自然界已经发现数百种植物可以产生根瘤,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科植物的根瘤;生产中常用这科的植物作为荒山绿化的先锋植物,园林中常用它们作为绿肥。
A.兰科
B.豆科
C.禾本科
D.松科
【答案】:B
【解析】根瘤是根瘤细菌或放射菌等侵入植物根部细胞而形成的瘤状共生结构。自然界有数百种植物可产生根瘤,其中豆科植物的根瘤最为重要。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增加土壤肥力。正因如此,在生产中常将豆科植物作为荒山绿化的先锋植物,园林中也常用它们作为绿肥,而兰科、禾本科、松科植物一般不具备这样典型的根瘤以及相关特性。所以本题应选B。
2、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修复、培育、抚育的对象与地区,应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
A.特别保存区
B.风景游览区
C.风景恢复区
D.发展控制区
【答案】:C
解析: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风景恢复区是用于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对风景区内需要重点恢复、修复、培育、抚育的对象与地区进行相应操作的区域。特别保存区通常是对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进行严格保护的区域;风景游览区主要是供游客游览欣赏风景的区域;发展控制区则侧重于对风景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和引导。所以本题应选风景恢复区。
3、(单选题)以下哪一项的完善和发展为场地要素的参数化因子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的手工叠图向数字化叠图跃进?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多媒体技术
D.人工智能技术
【答案】:地理信息系统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其完善和发展为场地要素的参数化因子分析提供了强大技术手段,推动了传统手工叠图向数字化叠图的跃进。遥感主要是用于获取地理信息数据,但在场地要素参数化因子分析的技术手段方面不如地理信息系统有代表性;多媒体技术主要侧重于信息的展示和传播等,与场地要素参数化因子分析关联较小;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领域有应用,但在本题所描述的从传统手工叠图到数字化叠图跃进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更为契合。
4、湿地公园中以生态防护为主的植物群落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大乔木种植应大于几行形成生态防护带?
A.1
B.2
C.3
D.4
【答案】:C
解析:在湿地公园中构建以生态防护为主的植物群落,以乡土树种为主是重要原则。大乔木种植大于3行能够更好地形成有效的生态防护带,发挥生态防护功能,相比1行、2行在防护效果上更优,而432这个数值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应选择3行。
5、单选题:利用建筑物或围墙,配置适宜的植物形成“粉墙花影”景观,要求植物个体的姿态及不同植物之间的搭配具有画境。植物自然形态入画的如
A.大叶黄杨
B.梅
C.海桐
D.龟甲冬青
【答案】:B
【解析】在传统园林景观营造中,“粉墙花影”景观注重植物个体姿态及搭配呈现出画境,常以自然形态优美且具文化内涵的植物入画。梅具有独特的姿态,枝干虬曲苍劲,花朵淡雅清幽,其自然形态富有美感和艺术表现力,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入画题材,常用于营造“粉墙花影”这类富有意境的景观。而大叶黄杨、海桐和龟甲冬青通常用于修剪成规整的形状,主要作为绿篱等使用,其个体自然形态不如梅那样具有典型的画境美和艺术感染力,所以本题应选梅。
6、为了在竖向上有起伏变化、丰富冬季景观及减少后期养护,花境中可适当种植生长慢、观叶色、观树形或耐修剪的常绿木本植物,如以下哪种植物?
A.含笑
B.棣棠
C.火炬树
D.玫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绿木本植物的选择。题目要求选择适合种植在花境中,能在竖向上有起伏变化、丰富冬季景观及减少后期养护,且生长慢、观叶色、观树形或耐修剪的常绿木本植物。
-选项A:含笑为常绿灌木,枝叶茂密,四季常绿,树形优美,有一定的耐修剪性,符合在花境种植的要求,能够起到丰富冬季景观等作用。
-选项B:棣棠是落叶灌木,冬季会落叶,无法满足丰富冬季景观的要求。
-选项C:火炬树是落叶小乔木,冬季落叶,不能在冬季为景观提供常绿效果。
-选项D:玫瑰一般为落叶灌木,冬季会落叶,也不符合丰富冬季景观的条件。
综上,答案选A。
7、单选题:以下哪种机械是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主要机械,由于它的挖土效率高、产量大,能在各种土壤和破碎后的岩石中进行挖掘作业?
A.挖掘机
B.推土机
C.铲运机
D.压实机
【答案】:A
【解析】挖掘机是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主要机械,它具有挖土效率高、产量大的特点,且能在各种土壤和破碎后的岩石中进行挖掘作业。推土机主要用于短距离推运土方、石渣等物料。铲运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