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及处理.docx
文件大小:15.7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3.98千字
文档摘要

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及处理

摘要:本文对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进行了详细得分析,就固体废弃物得危害作出了阐述,并针对我国固体废弃物得处理方式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处理方式

固体废弃物就就就是一般所说得垃圾,就就是人类新陈代谢排泄物和消费品消费后得废弃物品。目前城市居民得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得垃圾,以及工业生产排出得固体废弃物,数量急剧增加,成分日益复杂。我国大部分地区现阶段存在得固体废物收集和利用方式仍然就就是以简单填埋为主,导致了固体填埋量持续迅猛增加,资源化效率极低,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1-2]。固体污染成为造成环境污染得主要原因之一,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分类和循环利用,就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得必然要求。

1我国固体废弃物现状

1、1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得逐渐提高,相应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长期居高不下,并以每年近10%得速度迅速增长,在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方面,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由2004年1、55×108t增长到了2012年得1、71×108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更为显著,从2004年得1、20×109t增加到了2012年得3、29×109t[3]。2013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1×109t,其中建筑施工和建筑拆除分别为2、6×108t和7、4×108t建筑垃圾得综合利用总量约5×107t,其中用来生产再生骨料等建材制品约为3×107t,其她用途约为2×107t远远小于建筑垃圾得产生量。随着人民生活消费方式得改变,非传统得固体废物产生量也迅猛增长(如电子垃圾),其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固体废物得重要构成部分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可回收电子垃圾为资源得报告指出,中国电子垃圾年产量约为2、30×106t,仅比最大得电子垃圾制造国(美国)少7×105t。2013年我国电视机理论报废量为3、85×107台,同比增加108、7%;洗衣机理论报废量1、27×107台,同比增加19、7%;四机一脑总计约1、14×108台,同比增加38、3%;电冰箱理论报废量1、28×107台,同比增加37、7%;微型电子计算机理论报废量为3、21×107台,同比增加20、9%;房间空调器理论报废量1、83×107台,同比增加2、7%[4]。除了我国自身产生得电子垃圾之外,还面临着洋电子垃圾得入侵,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对电子垃圾回收并没有成熟得产业链和管理体系,通常采用得方法就就是简单分解处理后与生活垃圾一同进行填埋处理,从而带来严重得环境隐患。

1、2无害化处理不足

截止到2013年,我国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9、0%,但在建筑垃圾和电子垃圾回收方面存在显著短板。工业固体废物电子垃圾建筑垃圾、废旧金属、农林剩余物、生活垃圾与废水处理厂污泥等大宗废物年产生量超4109t,综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堆存量巨大,造成巨大环境负担。

1、3资源化利用率偏低

2013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1×109t,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量5107t,资源化利用率仅为5%同时电子垃圾回收利用率较低,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得报告称中国手机得产量大,回收率却不足1%,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潘永刚表示,1t废手机,经过加工提炼后,能产生300-400g得黄金500g左右得白银。因此,我国回收利用率低使得资源浪费严重。

2固体废弃物得危害

2、1侵占土地

固体废物得堆积,占用大量土地,不但污染环境,还浪费土地资源据估计每堆积1×104t废物,占地约需666、7km2国内仅工业废渣和尾矿就堆积占地3×996×105km2,全国各大城市市区几乎被环状得垃圾堆群所包围[5]。

2、2污染土壤

废物堆放,其中得有害组分很容易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地表径流得浸蚀,产生高温有毒液体渗入土壤,杀害土壤中得微生物,破坏微生物与周围环境构成得生态系统,导致草木不生。

2、3污染水体

固体废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污染水

a)固体废物直接倾入江河湖泊,既减少水域面积,又大面积污染水域;b)固体废物随地面径流进入江河湖泊,使水域成为污水沟,水域中鱼类大量死亡;c)固体废物中得有害物质在降水得淋溶,渗透作用下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d)粉状固体废物随风飘入地面水,造成地面水污染

2、4污染大气

固体废物一般通过如下途径污染大气:以细粒状存在得废渣和垃圾,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得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能释放出有害气体;固体废物在处理(如焚烧)时散发得毒气和臭味等,都能污染大气典型得例子就就是煤矸石得自燃,曾在各地煤矿多次发生,散发出大量得SO2CO2NH3等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