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第七课艰辛的探索
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的第三个话题——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即教科书第55至5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孙中山组织民主革命救国的事例,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初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
行为与习惯目标:
学会从图片、文字、影片等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伟人的远大志向,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了解武昌起义,增强家乡自豪感。
教学重点:知道孙中山组织救国的事例,体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了解背景
师:看到这两个地方,你会想到谁?(孙中山)
师:你们了解孙中山吗?(了解)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年少有志的故事
师:可见,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志存高远!
生2:弃医救国的故事
师:孙中山的这一转变与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关。让我们通过一段文字来了解当时的中国吧?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各地群众奋起反抗,斗争风起云涌。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缺少组织和领导。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吸取以往的教训,着手组织革命团体。
二、探讨学习——感受历史
课件出示,师简述以下内容: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成立兴中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创立中国同盟会
1906至1911年
中国南方各省
组织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师:你们知道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吗?
生回答:十六字纲领
师:你是从怎么知道的?
生:从书上了解到的。
师讲解:这十六个字的意思就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各民族平等;建立法制国家,人民拥有政权;改革土地制度,达到人人平等。也就是后来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问:假如你生活在哪个年代,你会认同这一革命思想吗?简要的谈谈你的想法。
(深化对这一纲领的理解,唤起学生的认同和历史责任感。)
师:正因为当时有无数与你们想法一样的中国人,所以即使这十几次起义都失败了,也无法阻挠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决心。它们的革命思想在群众中传播,他们的斗志在失败中变得坚强,他们的追求致死不逾。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组图片,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
[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哪里?]
图片一:起义门
图片二:武昌起义纪念馆
师:有哪位同学能给咱们讲讲这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
生:简要介绍武昌起义。
师:我们的家乡武汉是辛亥革命起义胜利的第一站,让我们踏着先烈的足迹,来寻访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吧!
[师播放课件"武昌起义"的视频资料]
师补充:武昌起义胜利后,不到一个月,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课件出示:辛亥革命胜利图]
师:1911年12月,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的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让我们通过一段影像去感受当时胜利的情景吧!
[师播放"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视频资料]
讨论:=1\*GB2⑴为什么大家要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GB2⑵辛亥革命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3\*GB2⑶用一句话评价孙中山这个历史人物。
(此环节侧重对学生的评价)
四、展示资料——传播思想
过渡语:是呀,在孙中山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民族独立和解放,他的三民主义思想直到今天仍然被许多人所推崇。难怪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一伟人,有哪个组搜集是的这方面的资料呢?
生1:地名、路名、公园名。(展示图片)师补充:中山舰
生2:植树节;生3:中山装(展示图片)
师:今天,我们怀着赤诚之心,解读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了解了一个伟人能成为永恒之所在。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并将之化为学习上的动力,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组织:中国同盟会
纲领:民族、民权、民生
事件:武昌起义
意义:结束了封建帝制
民主主义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