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授课年级学校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通过观察和仿写算式,发现乘法结合律的规律,理解三个数相乘的顺序不影响积的大小。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计算方块数量和矿泉水价格,验证并应用乘法结合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能用字母(a×b)×c=a×(b×c)简洁地表达乘法结合律,并运用该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生活实例和具体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乘法结合律,能够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在不同真实情境中识别和应用该律的能力。
(2)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使用,进行简便计算的实际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用于展示情境图和例题,辅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场景。
(2)教科书及相关练习册,确保学生能够跟随课程进度,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互动白板或黑板,用于教师演示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大家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1:25×4=100学生2:125×8=1000学生3:24×3=72)
通过这些简单的计算题目,帮助大家回顾乘法的基本运算,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老师:很好!大家记得非常清楚。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乘法中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探索乘法结合律
老师:观察下面的式子(课件出示54页情境图),请你们照样子再写一组并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观察,独立仿写算式,随后集体汇报。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一些规律)
学生:我发现两组算式都是三个数相乘,无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是一样的。
老师:非常好!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教师展示例题,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4)×3=2×(4×3)
(7×4)×25=7×(4×25)
即:三个数相乘时,无论先算哪两个数的积,最终的结果都相同。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乘法结合律
老师:谁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这个发现?(课件展示课本54页情境图)
例1:一共有多少个方块?
学生:我可以用(2×4)×3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方块,也可以用2×(4×3)来计算。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2×4)×3=2×(4×3)。
例2:两箱矿泉水总共有多少钱?
学生:我可以用(2×24)×6先求出两箱有多少瓶矿泉水,每瓶6元,再乘6;也可以用2×(24×6)先算出一箱矿泉水要多少钱,总共有两箱,再乘2。这样,无论怎么算总价格都是一样的,即(2×24)×6=2×(24×6)。
老师: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例子,我们也可以验证乘法结合律的正确性。
(3)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老师:假设a、b、c代表三个数,你们能否用字母表达上述发现?
学生:我们可以用(a×b)×c=a×(b×c)来描述这个规律。
老师:是的,(a×b)×c=a×(b×c)就表示乘法结合律,即三个数相乘,无论先计算哪两个数的积,最终结果都相同。
(4)简便计算
老师:如何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呢?请你们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例1:125×9×8
学生1:我可以利用乘法结合律先计算125×8,结果是1000,然后再用1000乘以9,结果是9000。这样计算起来非常简便。
学生2:还可以先使用乘法交换律调整乘数的位置,然后应用乘法结合律,让计算更加简便。
老师:非常好!你们已经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来进行简便计算了。
三、练一练
(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集体汇报。
学生:例如,(2×3)×4=2×(3×4),根据乘法结合律,无论先算哪一个积,最终的结果都一样。
(2)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集体汇报。
学生:例如,2×3×4可以写作(2×3)×4或2×(3×4),结果都是24。
四、课堂小结
老师: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我理解了乘法结合律,知道三个数相乘时,无论先算哪两个数的积,最终结果都不会改变。我们可以结合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使计算更加简便。
课后作业布置
(1)根据乘法结合律,自行编写两道三个数相乘的题目,并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实例,运用乘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