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一)大单元教学解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 (苏教版2025).pdf
文件大小:99.8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2.62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七单元《观察物体(一)》单元解读

一、链接课标

(一)教材地位

《观察物体(一)》单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中的重要内容。

在一年级学生已认识简单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和“观察运

动中的物体”两个维度,探索物体与视图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对学生已有图形认知的深化,

更是为后续学习立体图形、轴对称图形、视图绘制等知识埋下伏笔。通过实际观察活动,学生

能打破单一视角的局限,逐步建立起空间表象,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观察角度下呈现的形态差

异,实现从平面图形认知向空间观念构建的跨越,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进程中起

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

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

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

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提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

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

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

现实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物体有一定的直观感知,并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

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同时也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这为他们从不

同位置观察物体奠定了初步基础。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对直观、具体的事物兴趣浓厚。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简单操作获取信息,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弱,

在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系统知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三、单元素养分析

本单元聚焦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观察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

物体,学生能直观感受物体的空间形态变化,建立起物体与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发展空

间观念;在观察运动中的物体过程中,借助直观的观察和想象,学生能初步感知物体运动与形

态变化的联系,提升几何直观能力;观察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敏锐度和细节捕捉能力,培

养科学严谨的观察习惯。此外,在小组合作观察与交流中,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有助于

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多维度发展。

四、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

1.学生能在具体观察活动中,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

形状,理解观察角度对视图的影响,能用简单语言描述观察结果,初步建立空间方位意识,培

养基本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运动中的物体,感知物体形态的动态变化,尝试发现物体运动过程中形状变化

的规律,增强空间想象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中物体运动现象的联系,提升对数学的兴趣。

3.在小组合作观察和交流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

发现,培养合作意识与数学表达能力,逐步形成有序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准确辨别不同视角下物体的形状,理解观察角度

与视图之间的关系,能根据视图判断观察位置,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和空间方位知识。

2.教学难点: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时,观察者视角的转换与物体形状变化的对应关系;

在观察运动中的物体时,准确捕捉物体形态变化的关键特征,实现从直观观察到抽象空间思维

的过渡。

五、教学建议

1.情境创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观察情境,如选取生活中常见的茶壶、动

车组等作为观察对象,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熟悉的场

景中轻松学习观察物体的知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通过这些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

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例如“为什么从这里看到的玩具和从那里看到的不一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

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直观操作。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连一连、想一想、做一做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

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中,逐步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