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课时观察运动中的物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以“动车组进站照片排序”为情境的教学内容,紧扣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观察运动
中的物体》核心,将物体运动与空间位置变化相结合。教材通过动车组由远及近进站的三张照
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运动过程中形态、大小及位置的变化规律,理解运动连续性与阶段性特
征。该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符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特点,通过排序任务,
帮助学生将观察经验转化为逻辑思考,深化对运动中物体的认知。同时,为后续学习图形运动、
位置关系等知识埋下伏笔,体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
象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运动有一定感知,也见过列车行驶等场景,但缺乏对运动
物体变化规律的系统观察与思考。面对动车组进站照片排序任务,学生可能因缺乏空间想象能
力和时间顺序概念,难以准确判断照片先后顺序。部分学生容易受照片中局部细节干扰,忽略
物体整体运动趋势;还有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难以清晰阐述判断依据。不过,学生对贴近
生活的趣味情境充满好奇,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
逐步掌握观察和分析运动物体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照片中动车组的运动变化,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过程中的空间位
置转换;在分析照片顺序、推理运动阶段时,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用语言描述排序依据,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联系生活中列车进站现象,增强应用意识,使
学生学会从数学视角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
识学习与素养提升的融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车组进站照片,发现物体运动过程中形态、大小和位置的变化规律,准确判断照
片先后顺序。
2.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照片排序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
高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
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动车组进站照片,发现物体运动变化规律,正确对照片进行排序,并能用语
言阐述排序理由。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运动过程中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的关系,排除干扰因素,合理分析推理
照片顺序,准确表达判断依据。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1.下面右边的哪幅图是华华看到的?请圈出来。
2.游玩时,下边右面的三个画面分别是天天在哪个位置看到的?(填序号)。
3.导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运动中的物体”(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习“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物体距离远近与观察样子的关系,再组织小组讨论动
车组进、出站照片的拍摄顺序,理解物体运动过程中因距离变化导致观察画面的不同,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任务一:探究不同时间观察同一物体的规律
1.出示情境图
(1)一列动车组进站时,明明拍摄了下面三张照片。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动车组在照片中的大小不一样。
预设:动车组的位置也不一样。
(2)为什么照片中动车组看起来不一样呢?
学生独自思考,然后自由说说:动车离我们的远近不一样,离得远的动车看起来就小,离
得近的动车看起来就大。一般生活中的物体也符合“近大远小”的规律。
(3)哪一张照片是最先拍的?哪一张是最后拍的?
预设:先拍到的动车组离得远,后拍到的动车组离得近。
预设:第三张照片中动车组最远,是最先拍的。
预设:第一张照片中动车组进站了,离得最近,是最后拍的。
(4)你是怎样想的?和同学交流。
预设:判断观察的先后顺序时,根据观察者与事物的距离进行辨别。
2.出示试一试。
(1)课件出示:这列动车组出站时,明明又拍摄了下面三张照片。你能按时间顺序给这三张
照片编号吗?
(2)动车组出和进站时的运动方向相反,大家能不能用刚才分析进站照片的方法,按时间顺
序给这三张照片编号呢?编好之后,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编号。
(3)展示:
(4)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编号1的照片里,动车组在画面里看起来比较大,因为这个时候动车组刚刚要出
站,离明明还很近呢。
预设2:编号2的照片里,动车组在画面里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