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题杠杆
备课人授课日期
(1)能够理解杠杆的概念,明确支点、动力点、阻力点的定义,掌握杠杆省力、费力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交流等活动,学会运用杠杆尺进行探究实验,能找出不同杠
教学目标
杆类工具的支点并分析其作用。
(3)对杠杆原理相关知识产生兴趣,体会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愿意用所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1)从学生角度,理解杠杆的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与动力点到支点和阻力
重点点到支点距离的关系是重点。
与(2)从知识本身角度,找出不同外形杠杆类工具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并分析其
难点作用是难点。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杠杆原理的动画和模拟实验。
媒体教具(2)实验器材套装,包括杠杆模型、弹簧秤、滑轮组、不同重量的物体,供学生亲手
操作和实验。
教法学法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调整
一、教学导入
(1)导入: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一句经典的
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什么原理
呢?
(学生:杠杆原理;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2)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有固
定的支点,利用杠杆我们可以轻松地移动非常重的物体。)
(3)教师讲述:这句话以夸张的方式强调了杠杆原理的重要性。今天我
们将深入探讨杠杆的秘密。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杠杆
(1)教师展示教材P58上方的图片,并提问:图中的人们是如何移动大
石头的?(生:人们用木棍撬动大石头)
(2)小结:通过木棍撬动大石头的过程展示了杠杆的简单应用。这种木
棍就是一种基础的机械工具,称为杠杆。
(3)进一步讲解:展示教材P58下方的图片,说明在使用杠杆时,木棍
总是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这个点叫做支点。施加力量的位置称为动力点,而
受力作用的位置则称为阻力点。
(4)引导思考:根据刚刚的介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杠杆可能有哪些用
途。(学生自由发言:省力、省距离等)
(5)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生:可以用杠杆来撬起重物,比
如搬动大石头或抬起汽车轮胎更换轮胎)
2.探究杠杆的秘密
(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2)小组合作搭建杠杆:教师在课件上展示教材P59上方的示意图,要
求学生们根据图示分组组装杠杆,并尝试不同挂法下的体验。
(3)确定各个关键点:解释杠杆尺的固定轴是支点,左侧挂钩处设定为
阻力点,右侧某处挂上钩码作为动力点。当杠杆平衡时,钩码的重量即为“撬
起”重物的力量。省力的程度与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有关。
(4)提出探究问题:如何操作才能使杠杆更加省力?(学生思考并讨论)
(5)制定实验计划: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上述
假设。
(6)示例讲解:第3小组的实验设计
研究主题:支点到动力点距离对杠杆省力程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
将A设为阻力点,在此处挂4个钩码。
B设为可移动的动力点。
O设为固定的支点。
改变B位置,调整挂在B点上的钩码数量,直至杠杆再次平衡。
观察并记录数据。
(7)完善各自的实验计划:每组根据范例细化自己小组内的具体方法和
步骤。
(8)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照制定好的流程开始操作,并详细记录每一步
的观察结果。(包括但不限于挂钩码的数量B点的不同位置等信息)
(9)课堂交流:分析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