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课题
斜面
备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斜面的概念,掌握斜面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原理。
(2)能够运用合适材料设计实验探究斜面省力情况,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对斜面相关知识保持好奇心,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斜面应用。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1)从学生角度,理解斜面省力原理并通过实验得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这一结论较难,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2)从知识本身角度,识别生活中的变形斜面有一定难度,这是教学难点。
媒体教具
(1)多媒体投影仪。
(2)斜面演示模型。
教法学法
讲授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调整
一、教学导入
(1)情境引入:古人修建高大建筑时,没有起重机等先进设备,他们是如何将大石块运到高处的呢?(同时课件展示教材P67上方的图片)
(2)学生自由发言。(沿着斜坡将大石块运上去)
(3)聚焦问题:像这种一端高于另一端的装置,我们称之为斜面。那么,大家认为斜面可能有什么作用呢?
二、新课学习
1.研究斜面的作用
(1)作出假设:斜面可能具有省力的作用。
(2)介绍器材:木块、测力计、木板。
(3)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不同情况下的拉力)
学生1:可以先用测力计直接提起木块。
学生2:再用测力计沿着斜面拉动木块,记录数据。
学生3:比较两次使用的拉力大小,看是否省力。
(4)小结实验方案:
用测力计测量竖直提起木块到一定高度所需的力。
用测力计测量利用斜面将木块拉至同一高度所需的力。
比较两次所用的拉力大小。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并及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连续测量三次。
(5)动手实验: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并及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连续测量三次。教师提示: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测力计;沿斜面拉小木块时要使测力计与斜面平行,并保持匀速。(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解答疑惑)
(6)汇报交流: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各组的实验数据,发现了什么?斜面省力情况一致吗?
学生1:我们发现斜面确实比直接提起来要省力。
学生2:每个小组的数据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都省力了。
学生3:我们猜测可能与斜面的角度有关。
(7)小结:通过实验发现,斜面能够省力,且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不完全相同。(师总结:这是由于斜面的角度不同导致的,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这个因素)
2.怎样更省力
(1)提出新问题: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
(2)作出假设:与斜面的坡度(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有关。也可以假设与斜面的长度、高度有关。
(3)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什么条件要相同?什么条件可以改变?
学生1:相同的条件是重物和提升的高度。
學生2:改变的条件是斜面的角度。
学生3:我们需要搭建不同角度的斜面进行测量。
(4)小结实验方法:同一块木板,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依次沿着斜面向上匀速拉动同一重物到固定高度,用测力计测出拉力的大小。
(5)动手实验:把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确保实验操作正确)
(6)交流:分析各组搭的斜面装置和沿此斜面提升重物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什么?
学生1:斜面越平缓,所需的拉力越小。
学生2:斜面越陡峭,所需的拉力越大。
学生3:我们认为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7)小结: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斜面的陡峭或平缓可以用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表示。因此,夹角越小越省力。(师总结:大家的实验结论非常准确,斜面确实是在坡度越小时,越能省力)
3.变形的斜面
(1)交流:想一想,螺丝是斜面吗?(学生自由讨论)
学生1:螺丝看起来不像斜面。
学生2:螺丝是一种螺旋形状。
学生3:可能是变形的斜面。
(2)动手操作:
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
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绕起来的纸形成了一种螺旋形状。
学生2:这看起来就像螺丝的螺纹。
学生3:所以螺丝其实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4)小结:螺丝是斜面,是变形了的斜面。(师总结:螺丝本质上就是一种绕成螺旋状的斜面,这样的设计使得我们使用螺丝时可以更加省力)
(5)任务布置:找一找生活中更多的变形斜面,与同学交流。(师提示:例如楼梯、盘山路等都是变形的斜面,大家可以多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三、整理,下课
(1)回顾本节课内容: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斜面,知道了斜面的作用是可以省力,并且明白了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变形的斜面,例如螺丝。(师带领全班一起复述重点内容)
(2)收集器材,整理桌椅。(学生按要求整理实验器材和书籍,准备下课)
(3)结束课堂:今天的课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