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分析】
【单元整体分析】
中华传统文化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赋予我们独特的气质。你听,唐诗、宋词的深情吟咏,让我们遥想古人白马青衫的风姿;除夕、元宵的热闹团圆,让我们感受继承传统的责任;书画、建筑的无声告白,让我们叹服先人的才智……。我们一起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无双:元日,爆竹声声,忙用新桃换旧符;清明,细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重阳,身在异乡,遥思兄弟;洁白的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造福全世界;精巧美观的赵州桥,经历千年风雨,仍然横卧液河;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再现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世俗生活。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写清一段话的具体方法,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本单元首次出现了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本课由三首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三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元日》的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写出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望。《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伤心情,语言平白流畅,描绘生动感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正逢重阳佳节,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十分思念家人,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生字,会写“符、欲”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三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展开想象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单元情境】
【单元情境】
传统文化我来赏
【本课情境】
【本课情境】
第一站:古诗里的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热闹、欢乐,而清明节缅怀逝者,心境自然是悲伤、抑郁的。到了重阳节,则是怎样一番情景呢?17岁的王维在重阳节那天写下了一首诗,流传至今。
2.请结合注释来判断一下。“九月九日”和“山东”都有注释,请看。那么“忆”字如何解释?(思念)(个别读诗题,齐读)
3.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诗题的含义说一下?追问:他仅仅思念自己的兄弟而已吗?师生讨论,得出解释: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过渡:如果一家人在一起,就不可能思念,从这个诗题就可以看出,王维和家人处于什么状态?(分隔两地)让我们走进诗文,在朗读中深切体会王维对故乡家人的思念之情。
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借助注释,
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借助注释,一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读出诗韵→读懂诗意→感悟诗情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并尝试断句。(个别读)现在跟老师的断句提示对照一下,并练习朗读。(个别读,齐读)
1.介绍作者:
王维:字摩诘,唐代极负盛名的诗人。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山水田园诗。
活动一:读懂诗意
活动一:读懂诗意
1.请一个小组先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先读诗句,再说诗意。其他组认真倾听,随后进行补充。
2.这句诗,你们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孤独)从哪些字眼可以感受到?(独、异)独就是单独、独自,异呢?字典中又这样几种解释,在这里选哪一种?(有分别,不相同)也就是“同”的反义词。王维现在在自己家乡吗?(不是)所以叫“异乡”。
3.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看看他当时究竟身处何方?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读。
身处异乡的他,感觉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所以称自己为——生:异客。多么悲凉的称呼,带着这种心境,再读这一句。我们一起把“独”和“异”这两个提示心情的关键字写下来。注意“异”头上的部件是“巳”,口子要包起来。今年是蛇年,拜年的时候也常说“巳巳如意”。
4.第二句,请另一组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个别说)这句诗说出了很多漂泊游子的心声,所以现在也常常被人们引用。什么是“佳节”。先看“佳”字的解释是:美、好。节日在我们的心中是美好的。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佳节,但是在哪几个佳节,我们会特别思念亲人,希望一家团聚?(春节、中秋节)王维在什么节日思念亲人?(重阳节)
5.这个节日在现在不算是一个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