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防溺水安全教育课件PPT(完美版).pptx
文件大小:2.9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2.27千字
文档摘要

珍爱生命远离溺水预防溺水教育主题班会课件演讲者:某某老师

目录contents01泳前准备02安全知识03预防措施04急救方法

泳前准备01第一部分

学习心态很重要01学习游泳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应舒展身心去享受游泳乐趣,把安全、健身、放松的目的放在首位。飞泳水体俱乐部认为在基础阶段的学习,绝对不能和目标达成画上等号。唯有对身体和精神的长期培养,才能构建起最完整的人格。游泳学习者应在“水体验”的理念中不断学习,慢慢体悟人与自然、生活及社会的整体关系。同时希望每位游泳者都能够爱上游泳、将游泳作为终身锻炼的一项运动。

游泳需充分热身02很多游泳初学者由于刻板印象或惯性思维会认为只有水中训练的环节才能起到提升游泳技能的作用,从而尤为重视水中训练、并在内心主动弱化和轻视游泳前热身运动的影响。其实充分的陆上准备活动有利于预防抽筋和受伤情况的出现。

游泳需有教练陪03很多游泳初学者经常跟着网上的视频练习游泳动作,视频中的对象往往都是专业运动员,甚至是国家、国际顶尖的运动员。他们的动作像教科书一样标准并带有极强的个人技术风格,但是这种标准动作并不适合大众,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

食物不宜过热或过凉04游泳池的水温一般为27度,相较人体体温低了10度左右,如果游泳前身体因为食物或者饮用水变得较热,那么身体进入水中便会引起较大反差,容易导致呕吐或肠胃不适;如果下水前身体因饮食而过凉,便会加重身体在水中的负担,影响运动效果。

安全知识02第二部分

现有人溺水时的救护方法01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若没有救护器材,可入水直接救护。接近溺水者时要转动他的髋部,使其背向自己然后拖运。拖运时通常采用侧泳或仰泳拖运法。特别强调: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救人也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同伴溺水后如何急救?02万一同伴发生溺水的情况后,切莫贸然下水救人,应马上呼喊大人搭救。将溺水者搭救上岸后,立刻撬开牙齿,清除口腔和鼻内的杂物,使呼吸道通畅;抢救者屈膝,将病人俯卧于大腿上,头朝下,按压腹部迫使呼吸道及胃内的水倒出,如溺水者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应头向上做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同时急速送医院抢救。

哪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03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评估,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即使是了解水性的人,如果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就会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都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警惕溺水高风险地点04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段孩子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不同,各位家长要特别注意。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会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湖泊和海边等。

预防措施03第三部分

配备专业安全装备01穿戴质量可靠的救生衣,选择适合自己身材且有正规安全认证的款式,确保救生衣的浮力能支撑身体。同时携带游泳圈或浮板等辅助漂浮工具,下水前仔细检查装备有无破损、漏气,保障装备在关键时刻能发挥作用,为游泳安全增添保障。

结伴同行互相照应02不要独自在河里游泳,至少邀请一位熟悉水性且可靠的伙伴一同前往。在游泳过程中,两人保持适当距离,相互关注对方状态。一旦有人出现体力不支、抽筋等异常情况,同伴能及时发现并伸出援手,进行救援或呼救。

严格控制游泳区域03根据前期了解的河流状况,在安全区域内游泳,切勿进入警示标识禁止的范围或超出自身能力的深水区。用树枝、石头等在岸边标记好安全边界,时刻提醒自己。若发现水流突然变强、水温变化异常,应立即返回岸边安全地带。

保持合理游泳节奏04游泳时避免过度疲劳,依据自身身体状况,合理控制速度与距离。比如,游一段时间后在浅水区站立休息,调整呼吸。不要尝试挑战高难度动作或长距离游泳,匀速、平稳地游动,保持体力,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急救方法04第四部分

仔细清理呼吸道01在进行心肺复苏期间,一旦发现学生口腔、鼻腔内存在泥沙、水草等异物,必须及时清理。将学生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异物堵塞气道,然后用缠有纱布或手帕的手指,小心伸进其口腔,把异物取出。对于鼻腔异物,可用手指轻柔清理,务必保证呼吸道畅通无阻,为恢复呼吸创造条件。

合理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02若溺水学生尚有呼吸,但因呛水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状况,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站在学生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与学生保持一脚宽的距离。让学生身体前倾,施救者双臂环绕学生腹部,一手握拳,拇指顶住学生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握住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学生腹部,每秒约1次,直到异物排出,学生呼吸恢复正常。

及时做好保暖措施03溺水学生上岸后,身体因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