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论语译注》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选修上第二单元
选自《论语译注》
选自《论语译注》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研习中,注意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这些经典对自己有哪些启示。学习提示
选自《论语译注》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知识,认识孔子的思想主张,明确《论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学习目标
选自《论语译注》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类迎来了一次非凡的思想大爆发,伟大的思想家集中涌现,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他们提出的思想命题与伦理原则,缔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亚洲东部的中国,老子和孔子双星闪耀,他们站在中国思想史的原点,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轴心时代
选自《论语译注》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认识作者丘仲尼鲁儒家仁
选自《论语译注》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30—50岁,欲仕不能。50—55岁,在鲁从政。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选自《论语译注》壹叁贰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礼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个人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教育: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孔子思想
选自《论语译注》《论语》一部是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作品简介语录体
选自《论语译注》文化常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孔子曾修订“六经”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弟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二
选自《论语译注》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有十二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方技家。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