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5.2《边城》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文件大小:9.86 M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6.06千字
文档摘要

边城沈从文

导入: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边城宛如一方被尘世遗忘的净土,悠悠诉说着岁月的温柔与哀愁。茶峒小镇中,青山环抱,绿水悠悠,白塔之下,老船夫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守着渡船,日子平淡却满溢质朴的温情。翠翠的天真烂漫,天保傩送的淳朴,爷爷的善良等,写出了湘西的人性美。《边城》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将人性的善良、爱情的纯真与命运的无常娓娓道来。沈从文借这方宁静天地,展现了未被世俗沾染的美好,也揭示了生活中难以抗拒的无奈与悲哀。翻开书页,一同走进这座充满诗意与哀愁的边城,探寻那份藏在山水间、人情里的纯粹与深情,感受一个时代的质朴余韵,以及人性在命运洪流中的坚守与挣扎。

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其写作风格,了解《边城》创作背景。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小说情节,理清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作品所体现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探究文章主旨,体会湘西风情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文化传承与理解: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感悟至善至美的人性。

走进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苗族凤凰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为现代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自称“乡下人”。有“文字魔术师”“风俗画家”“文体作家”的美誉。

创作题材:1.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2.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作品: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及风格

作品及风格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文学常识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散文化小说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文学常识

1.情节层面的非戏剧性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3.意境层面的营造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

文学常识

创作背景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故乡,经过现代文明和新思想的洗礼后,他不再以单纯的怀念视角来看待故乡,而是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故土的落后和停滞。他带着对湘西原始的人性和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思考,重返北京继续《边城》的创作,试图在作品中为湘西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并关照民族品德重造的未来走向。

《边城》发表于1934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理解标题“边城”是边地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边城”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