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七大要素.pdf
文件大小:283.3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3.31千字
文档摘要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七大要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

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

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

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

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

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

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个难点。要解决这

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的

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

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

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

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

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

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

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

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

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

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

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

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

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

径越长,圆的周长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

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

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2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

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

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

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

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

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

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

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个角。有的

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

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

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

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由2~6人组

成的异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

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

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

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

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

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

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

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

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

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

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

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

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教

师出示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