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语文教材
第二节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
壹古代语文教材
贰现代语文教材
古代语文教材
我国古代没有独立设置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通常是
与蒙学教育、经学教育、“六艺”教育等融为一体的,所以我国古代语文教材主要呈现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等形式。至晚清语文独立设科后,才有了专门用于语文教学的新式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
(一)蒙学教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较早的有《急就篇》,影响大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习称“三”“百”“千”)。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可以将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
材、文选教材、诗选教材和作文教材五类。
一、古代语文教材
(二)经学教材
儒家的经典著作是我国古代学子的必修教材。汉代即将《易》《书》《诗》《礼》《春秋》列为经典。宋代又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五经”作为一套完整的学校课程的教材体系被一直沿用到清末。
一、古代语文教材
(三)文选教材
文选教材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如:南朝萧统《昭明文选》,宋吕祖谦《古文关键》,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清姚鼐《古文辞类纂》等。
一、古代语文教材
(四)诗选教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大国。先秦儒家开创的诗教、乐教的传统,一直延续自今。我国古代的诗选教材除最早的《诗经》外,有代表性的还有宋代《神童诗》和《千家诗》,清代《唐诗三百首》等。
一、古代语文教材
(五)作文教材
中国古代还有不少为应试写作提供材料和范例的书籍,带有作文工具书的性质。这类书籍或为写作提供材料,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或为写作提供范例,如《钦定四书文》《古文笔法百篇》。此外,还有一些指导属对吟诗的教材,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
一、古代语文教材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三大经验:一是建立了成
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一是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这些在古代语文教材编制方面表现为:重视集中识字、使用韵语和对偶;阅读主张“文”“道”不可偏废,强调熟读、精思、博览;写作主张“词”(辞章)“意”(义理)并重,先“放”(放胆文)后“收”(小心文),多作多改。
一、古代语文教材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
的——语文教学是科举考试的附庸,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这样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教学内容——识字加读古文加作古文(一般古文和八股文)。
这样的性质和目的,这样的内容,决定了学语文的主要手段——记诵和摹仿。
由此产生了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不重视知识教育”。
这些论述大体上也反映了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问题与弊端。
一、古代语文教材
现代语文教材
早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
程》,开设“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课程之前,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舆地、经史、
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门,其“国文”为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语文课程。
一般认为,1897年陈懋治等编纂,1901年朱树人修订的南洋公学《蒙学课本
》是我国最早自编的新式教科书,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科书之始。
二、现代语文教材
20世纪前期,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大致经历了清末、民初、五四
时期、30年代、40年代几个发展阶段。
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也形成了鲜明的编制特色:清末以时代逆序编选、民国初年选本与评注配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采用白话文编选、30年代以单元组合编选、40年代文白分编,构成了20世纪前期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发展递变的轨迹。
(一)20世纪前期的中学语文教材
二、现代语文教材
《中学文粹》(1-4编,许贵、甦民编辑,上海文明书局1904—1907年出版)
《中学国文读本》(1-10册,林纾评选,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1911年出版)《中学国文教科书》(1-5册,吴曾祺评选,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出版)
晚清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有:
二、现代语文教材
?《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1-4册,许国英编纂,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出版)
?《中学校适用新制国文教本》(1-4册,谢蒙编,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出版)
?《中等学校用白话文范》(1-4册,洪北平、何仲英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民国初至五四运动前后,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有:
二、现代语文教材
年出版)
?《初级中学国文